女巫与魔法,是经常出现在欧美魔幻题材小说及影视剧中的概念。比如《哈利·波特》中的赫敏、《星尘》中的拉米亚、《纳尼亚传奇》中的白女巫、《沉睡魔咒》中的玛琳菲森都是经典的女巫角色。似乎在魔幻题材的作品中,女巫角色往往不是女主角就是大反派,总之就是剧情的核心要素。很多西方艺术家对女巫题材也是情有独钟,女巫在他们的作品中也不再是丑陋恐怖的巫婆形象,而是摇身一变,成为身材惹火的时尚教主,就如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美国插画师凯特·林赛(Kat Lindsey)。

凯特·林赛(Kat Lindsey)

凯特说,她的灵感来自于她听过的一些黑暗恐怖故事以及那些她做过的噩梦。但是,她会把其中的一些恐怖元素转化为闪着微微光芒的小可爱,就如同万圣节一样,用恐怖的基底制造着快乐的氛围。凯特·林赛自称黑暗艺术家、梦魇幻想者、一切令人毛骨悚然和可爱东西的爱好者……一个女孩竟然给自己这么多名头,嗯,这并不恐怖,反而的确有些可爱,就像她的作品一样。

似乎女巫的形象在大众的心里存在极端的两极分化,要么恐怖丑陋、要么妖艳魅惑。而到了凯特笔下,女巫们开始不务正业起来:她们可以是遛猫的气质贵妇、可以是拉风的美妆超模、也可以是喝着咖啡的白领一族。有时为了不忘记自己女巫的身份,她还要召集乌鸦、蝎子、蝙蝠、黑猫和自己摆拍一下,或者在月黑风高之夜穿上酷黑的女巫套装出来装一装13,就算无人注视也要告诉自己:我是个女巫,一个特立独行的非主流女巫。

女巫,在西方文化进程中的确是一个重要概念。千万不要仅仅以为女巫就是会使用魔法的女人,如果你还不甚了解,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妨来小聊一下女巫吧!

女巫(Witch),是西方文化中使用巫术、魔法、占星术等并且以此类超自然能力行事的女性。在原始社会中,是指那些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或所谓的“神灵附体”的力量,替人祈祷、驱邪、治病的专业女性。其实女巫一词,其本意为“有智慧的女性”,后来逐渐产生了 “魔女”、“妖妇”之意。在人类的蒙昧时代,由于科学知识的匮乏,人类长期处于自然崇拜之中,于是懂得“巫术”的女巫们便承担起十分重要的社会职责:驱敌、避祸、祈祷、行医、审判、占卜等等。因此,她们被认为是更接近神灵的人,普遍受到民众的爱戴与崇拜。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女巫普遍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益,这引起了众多男性巫术从业者乃至整体社会男性的愤怒与嫉妒,继而开始了对女巫的报复与陷害。1484年,教士Heinrich Kraemer与Johann Sprenger撰写了《女巫之锤》一书,详细列举了多种识别女巫的方法,随之在欧洲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女巫审判”运动,也开启了对女巫长达300年的压制与迫害。

当时的教会认为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众生,绝不容许其他自然神力的存在。于是教会将女巫描绘成恐怖的妖婆形象,大肆传播她们行使诅咒、到处投毒、散播瘟疫的谣言。被妖魔化的女巫逐渐成为众矢之的,人们把各种天灾人祸都归咎到她们身上,并在教会的教唆下残忍地屠杀女巫。那些不顺从教会的女人、异教徒、女祭司甚至许多遭嫉恨的漂亮女人都被诬告成女巫,往往死于非命,最终引发了历史上旷日持久的“猎巫潮”。我们熟知的圣女贞德,就是被宗教法庭指控犯有巫术罪及异端罪,被视为女巫烧死在卢昂广场上。

处于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借由这股“猎巫潮”,在三个世纪内约有十万人被处死,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而猎杀女巫的思潮,直到20世纪末才被浇灭,这致使西方世界的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始终处于男权的摧残与打压之下。

回过头再来看凯特笔下的小女巫,她们真实、自我、享受生活又不失梦想,展现个性却毫不做作。于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份对内心的挚诚,每个人便都可以拥有魔法——让自己、让生活更加顺遂与精彩的魔法。而至于要不要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巫,你说了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