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2月6日電(記者江毅 胡旭 李力可)《經濟參考報》12月6日刊發題爲《四川綿陽勁吹軍民融合“共享風”》的報道。文章稱,一邊是軍工科研院所昂貴的儀器設備使用率不高,一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試驗檢測,買不起、用不起大型儀器設備——長期以來,軍地“兩張皮”阻礙了軍工科研資源向地方經濟轉化。最近,位於四川的綿陽國家科技城吹起了一股軍民融合“共享風”,打破了這種僵局。一批軍工科研院高精尖的儀器設備透過第三方平臺向社會開放,低成本、高效率地滿足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需求,企業研發能力和成果轉化效率明顯提高。

軍民融合關鍵在“融”,“融”既是目標更是過程。誰來融、融什麼、怎麼融?作爲全國重要的國防科研基地和軍民融合創新改革先行區,四川省綿陽市一直努力探尋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並試圖建立一種長效機制使其可持續推進並不斷深化。這裏探索建設的全國首個“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正是這種改革嘗試的最新成果,也爲軍民融合戰略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

科研院所儀器設備使用率大幅提升

四川省綿陽市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科技城,擁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等衆多“國寶級”科研院所和長虹、九洲等多家大型骨幹企業。依託這些資源,綿陽也聚集了一大批全國乃至全球頂尖的科學儀器設備,但由於軍地之間長期的體制隔閡,這些“寶貝”卻是“養在深閨無人識”。

↑圖爲四川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平臺位於四川省綿陽市科創區創新中心。資料照片

記者瞭解到,目前在綿科研單位和骨幹企業擁有的儀器設備有數萬臺(套)。抽樣調查顯示,這些儀器設備的應用並不飽和,有的還形成閒置。另一方面,廣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特別是處於發展早期的創業企業,卻苦於設備購置、使用成本太高,有的企業爲做一項測試甚至要到省外苦等3個月,嚴重阻礙了研發進度。

如何彌補其間的鴻溝,綿陽市大膽探索。2017年初,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綿陽聘請第三方專業公司組建“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平臺以需求爲導向,充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整合優化儀器設備資源,堅持市場化運作,促進地方與科研院所大型國防科研資源跨軍民、跨行業、跨地區開放共享。

共享平臺運營不到兩年,就整合了以風洞設備、核測試相關設備等爲代表的15大類、總價值超40億元的4500餘臺(套)儀器設備,以3位院士爲代表的各類專家200餘名,形成1萬餘項指標的檢測能力。

平臺運營負責人陳俊崗說:“我們將共享經濟理念引入軍民融合領域,將科研院所的儀器設備資源與中小企業研發需求成功對接,實現了政府、科研院所和中小企業三贏。”

當地一家科研機構的一位實驗室負責人說:“將150多臺價值1.2億元的儀器設備納入共享平臺,去年共爲200多家企業提供了技術服務。儀器設備使用率提高了20%以上,未來隨着更多的設備進入共享平臺,使用率有望進一步提高。”

堅持省市共建、軍地協同、市場運營,在儀器共享之外,共享平臺還提供儀器金融、儀器研發、儀器首發、報告溯源、認證培訓等一站式服務。自運行以來,平臺已在檢驗檢測、設備開發、認證服務等方面累計爲1100多家企業提供服務3000餘次,服務金額超過1000萬元。檢測週期大幅縮短,節省資金近千萬元,減輕了創新主體的資金負擔。

軍民融合創新生態鏈加速構建

記者觀察到,以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等爲代表,綿陽科技城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初步形成了從研發、融資到成果產業化的軍民融合創新生態鏈。

以科技成果轉化爲目標,綿陽科技城組建了“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運營兩年多來,已經實現來自全國的2萬多項各類成果在線發佈,促進了1000項技術合同轉讓,交易金額近20億元。交易中心運營負責人丁愛華說:“所有交易中軍工科研院所轉讓的技術成果佔4成,有的已經成長爲產值4000萬元的企業。”

“科技型中小企業在起步階段要買一臺儀器設備可能都要砸鍋賣鐵。針對這個痛點,我們與共享平臺、政府三方合作推出‘儀器設備貸’,企業不需要抵押就可申請。”工商銀行綿陽分行行長李思林說:“貸款利息僅爲基準利率,期限可達3年,額度在3000萬元以內,可以很好滿足初創階段的企業研發需求。”

綿陽賽恩新能源科技公司研發一項軍民兩用電機時需要大型專業檢測設備,之前到省外去做每次要花費1萬到3萬元,還要排隊一兩個月,不僅成本高,而且影響研發週期,企業壓力很大。

“綿陽建立共享平臺後,我們就在本地找到了設備,一週之內就做了檢測,而且僅象徵性地支付了2000元成本費。”公司總經理劉昆明說,由於技術在國內領先,目前這款電機已經成爲公司拳頭產品,去年企業拿下500萬元訂單,今年有望突破5000萬,最近還獲得工商銀行100萬元的“儀器設備貸”,將用於購買生產設備擴大生產。

共享平臺服務也催生了新的產業化項目。陳俊崗介紹:“目前我們參與了4個孵化項目,其中拉曼光學分析儀項目已經進入加速推進階段,打算融資2000萬進行產業化,這個領域市場規模約30億元。拉曼光學分析儀過去全球只有幾家頂尖機構能夠做,如今在共享平臺的推動下,我們已經看到了產業化的希望。”

正是這一系列體制機制變革,使得綿陽科技城在促進軍民融合發展、提升創業創新活力、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數據顯示,最近5年內,綿陽科技城科技型中小企業從不到1000家增長至萬餘家;2017年,綿陽科技城科技創新綜合水平指數達70.6%,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8%,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7%,在全國地級市中位居前列。今年上半年,科技城GDP實現近800億元,增長9.5%,繼續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以“共享平臺”爲橋樑走通新路

儘管科學儀器共享平臺模式已初步顯示出強勁發展勢頭和潛力,但相對於我國軍民融合發展需求來說,其規模和力度仍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在業內人士看來,進一步明確試點政策、整合提升儀器設備資源專業管理服務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應是當務之急,從而更快更好地爲軍民融合戰略服務。

首先是進一步明確軍工科研院所參與共享服務的權責利。記者瞭解到,由於共享平臺是以市場化機制運作,能不能參與共享、參與共享是否收費,給部分軍工科研單位帶來政策困惑。尤其是,如果共享業務不斷做大,所帶來的收入性質如何界定、分配,對院所本級的決策帶來挑戰。

部分受訪專家認爲,要消除困惑有必要在政策上予以明確,對軍地協同創新的科研和技術服務,可納入軍民融合體系進行支持和規範。同時,未來是否可以進一步推動和鼓勵科軍工研院所參與地方改革,享受地方創新政策,值得從頂層設計思考。

其次是進一步整合提升儀器設備資源專業管理服務水平。有科研院所人士分析,現行機制下,儀器設備往往歸到某個項目組或者專家名下,存在爲了防止外人使用損壞風險,寧可閒置也不願拿出去共享的現象。建議參照國外先進實驗室做法,建立專業的“實驗室平臺”,由專業團隊負責科學儀器設備的維護和使用分配,最大限度提高使用率。

第三是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李思林等建議,可在全國軍工資源富集地區複製綿陽科技城“科技金融”的理念,通過支持組建第三方專業平臺加強對企業科技創新的甄別能力,加大專利貸、儀器設備貸、訂單貸等科技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讓重知識、輕資產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降低資金壓力,提高研發能力和產業化速度。

以設備儀器爲突破口,綿陽市已經將軍地“兩張皮”撕開一條口子,並以“共享平臺”爲橋樑走通了軍民深度融合的一條新路。而且,這股“共享風”正在吹向全國。據瞭解,有關部門已將此項試點經驗列入典型經驗做法之一,在全國進行復制推廣。同時,四川省也專門制定了此項試點經驗的推廣方案,確保這一改革成果產生更大實效。(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