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地铁11号线花桥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事件概述:2010年9月30日,上海轨道11号线花桥段成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工程总投资16.95亿元,东起上海安亭站,西至昆山花桥站,全长约6公里,共设高架车站3座。2010年10月26日,11号线花桥段奠基,2011年6月启动建设,2013年3月全线铺轨完成,2013年10月16日通车试运营。11号线花桥段的建设开通,不仅成为全国首条跨省轨道交通,也是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样本。

讲述者名片:李铭,花桥经济开发区规建局原局长,现任亭林城市管理党工委书记。

揭秘地铁11号线花桥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条轻轨,串联两座城市。轨交11号线花桥段从2013年10月16日开通至今,已整整5年多时间。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10月16日至2018年10月15日,11号线花桥段累计进出站8295.66万人次,日均4.54万人次,单日最高进出站记录为2016年5月1日,三站累计进出站8.13万人次。

这些数据,是轨交11号线花桥段和昆山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美好见证,也让每一位参与建设者为之骄傲和自豪。

鉴于花桥临沪的地理位置,早在规划建设之初,花桥和上海方面就进行了积极沟通,预留了轨道交通的建设空间,希望有朝一日地铁能延伸至花桥。“当时,全国没有一个县(市)建有轨道交通,昆山敢想敢做,力争要成为这个第一。”李铭说。

2009年1月29日,正值大年初四,中央相关领导一行到花桥国际商务城视察,在听取汇报后,对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延伸至花桥这一构想给予大力支持,并签署意见给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2009年2月11日,江苏省发改委与上海市发改委召开第一次联合会议,研究推进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调整工程项目有关事宜,建立两省市协调推进机制。之后的几个月里,各项对接事宜、实施方案相继推进。2009年12月22日,由上海市发改委联合江苏省发改委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关于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调整(安亭站-花桥站)的请示》,并于2010年9月30日成功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

“2010年9月30日,这一天对于花桥、对于昆山,甚至对于全国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天,意味着全国首条跨省市轨道交通即将在沪昆之间诞生。”回忆11号线花桥段获批建设的过程,李铭感慨地说,“这一纸批文,来得实属不易!”

“当时我担任花桥经济开发区规建局副局长一职,还记得在积极申报的那些日子里,昆山相关市领导,发改委,环保、国土、交运等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汽车、火车、飞机,上海、南京、北京,不知跑过多少个来回,递交了多少份申报材料,盖了多少章,数都数不清。由于是首条跨省轨交,没有任何模式和经验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国家发改委以及上海、江苏两地相关部门的多方努力下,花桥的轻轨梦,终于成真了!”李铭说。

揭秘地铁11号线花桥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0年10月26日,11号线花桥段奠基

揭秘地铁11号线花桥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1年6月30日启动建设

2010年10月26日轨交11号线花桥段奠基。2011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李铭介绍,其实早在开工建设前,昆山及花桥就提前谋划,启动了11号线沿线城市设计、环境整治、功能提升等工作,加快推进沿线各类动迁企业、民房、户外广告设施等的拆除、整顿、翻新、维护等。昆山还专门成立了轨道运营公司,具体负责相关运营保障和物业管理工作。同时,从全市和花桥交通布局着手,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运营线路和安排,在11号线的三个站点建设公交接驳站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历时26个月,我市顺利完成了土建、机电安装、装修装饰、周边环境整治和列车综合调试、运营演练,完善了公交接驳、公共自行车、出租车等配套设施。2013年10月16日,11号线花桥段终于正式通车了。

揭秘地铁11号线花桥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光明路站立柱

揭秘地铁11号线花桥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上海绕城高速上跨接轨

揭秘地铁11号线花桥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兆丰路站

揭秘地铁11号线花桥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站内施工场景

揭秘地铁11号线花桥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徐公桥路段

揭秘地铁11号线花桥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铺设轨道

揭秘地铁11号线花桥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通车运营

“这6公里的延伸,意义非凡!”李铭感慨地说,花桥是沪宁发展轴和沿沪地区发展轴交会的重要节点,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延伸至花桥,真正实现了与上海交通的“无缝对接”和“零换乘”,沪昆“同城生活”随着奔驰的列车而开启,使花桥加速融入大上海经济圈,“同城效应”不断彰显和释放。

揭秘地铁11号线花桥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犹如一条长龙,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从上海引出,贯穿商务城腹地,五年多的时间里,飞驰的列车不断加码“昆山速度”,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随着列车而来,进一步托举起花桥以及昆山产业升级,给花桥、昆山乃至长三角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可能。(记者 张 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