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小時候在家裏背書,小偷在樑上聽。電影製作用了3年,全片共有5000多個鏡頭,大約是普通動畫三倍。



圖片|《自白》劇照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

小學徒找大廚拜師學藝,勤學苦練了兩年。

每天只是挑水切菜,一次也沒碰過爐火上的鍋。

小學徒心裏煎熬難耐,終於忍不住問師傅:

“師傅,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學做菜的本領?”

師傅見他氣急敗壞,安慰他說:

“你先別急,我給你講一個故事。

在東北,有一種叫“毛竹”的竹子。

無論如何精心照料,前四年裏,毛竹也不過長3釐米。

然而到了第五年,毛竹會突然以每天30釐米的速度瘋長,

只用六週,就能長到15米。

長成後的毛竹,只要使用得當,不僅能像鋼鐵一樣結實,而且材質堅韌,富彈性。”

小學徒愣住了,呆呆地望着師傅。

師傅笑着說:

生活中,我們也要咬緊牙關,熬過那三釐米。

要耐住學習與成長的苦,身處低位時的卑微、坎坷與委屈,以及做事過程的壓力與煩惱。


圖片|《自白》劇照

生活多是重複的,熬住才能出頭。

幾乎所有的成功,都需要忍受煎熬,厚積薄發。

這是自然界的規律。

吳軍博士曾在演講中說:

之前,清華大學官博曬出了一份“清華學生計劃表”。

這是清華大學校史館舉行的“優良學風檔案史料展”中的展品。



裏面滿滿當當寫着每一天的學習計劃,從早到晚,一週7天,安排得非常充實。

展覽中還有很多學生的筆記、作業、計劃等,全都字跡工整、思路清晰。

能夠如此踏實地學習,這樣的學生怎能不優秀。



有句話說得好:

試想,你在寢室打遊戲時,別人在學習;

你在看綜藝時,別人利用休息時間看書;

你還在望而卻步,猶豫不決,別人已經在努力提升技能。

我們羨慕的那些人,他們所得的,難道不就是他們應得的嗎?

優秀的人,自然都懂得熬的道理。

正如王陽明所說:

去年,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爆火。

短短上市幾周內,票房就飛速突破15億,連破多項紀錄。

網絡上,口碑也相當不錯,獲得了國漫史無前例的超高評價。

好的作品,都是熬出來的。

就像鐵,只有經過無數次敲打、煅煉,才能百鍊成鋼。

僅僅是打磨劇本,《哪吒之魔童降世》就花了2年。

電影製作用了3年,全片共有5000多個鏡頭,大約是普通動畫三倍。

其中,特效鏡頭有1400多個,佔全片80%。

不難看出,這部電影製作團隊背後的工匠精神。

“若命運不公,我便和它鬥到底。”

這是電影中最震撼的臺詞。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困境,也會在衆說紛紜中迷茫,動搖了前行的膽量。


圖片|《記憶之夜》劇照

但其實,正如一句俗語所說:

泰戈爾說:

所以要先不斷積累,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心境。

這是一種積蓄能量、增長智慧的修爲過程。

只有這樣,熬出來的人才更加睿智,有魅力。


圖片|《偶像》劇照

熬的過程,必然與枯燥和寂寞相伴。

當看到其他人出了彩頭和風頭的時候。

有的人守不住內心,在半路停住了腳步。

有的人則堅持到最後,看到了曙光。

孟子說:

馬雲曾說:

曾國藩在讀書時,天賦奇差。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小時候在家裏背書,小偷在樑上聽。

小偷都會背了,曾國藩還沒背下來,結果小偷走到曾國藩面前流利地背了一遍,揚長而去。

直到23歲,他才考取秀才,前後考了7次,還是全縣倒數第二名。

但曾國藩沒有放棄,智力不如別人,就一點一點熬,進步一點是一點。

他時刻檢省自己,書本不捨,日課不輟,堅持了幾十年,最終成爲了響噹噹的大人物。


圖片|《記憶之夜》劇照

倪萍在《姥姥語錄》中有這樣一句話:

30年前,任正非爲了養家餬口,拿着2.1萬元註冊了華爲公司。

十幾張牀挨着牆排開,牀不夠,用泡沫板上加牀墊代替,所有員工都在這裏住。

1991年,任正非發誓“如果研發不成功,就從樓上跳下去”。

當時他經歷了做生意被人坑、老婆離開、孩子父母弟妹要養育的困惑中年。

2000-2002年,更是面臨心腹叛變、母親離世,任正非身患抑鬱症,常常半夜哭醒。

但任正非始終堅信:偉大都是熬出來的。

30年後,這家誕生在一間破舊廠房的小公司,改寫了中國乃至世界通信製造業的歷史。

如果你處在了人生低谷,一定要熬住。

因爲境遇不可能更糟了,每進步一點都是希望和力量。


圖片|《證人》劇照

人生如湯,關鍵在一個“熬”字。

火候到了,滋味自然就有了。

我們要記住,熬是一門功夫,更是一種智慧。

熬不是逆來順受,不是認命妥協,是在逆境中不斷提高自己,積蓄力量。

需要足夠長的時間與足夠多的耐心靜心。

就像林語堂所說:

不急不躁,不慌不忙。

這,正是修心的最高境界。


圖片|《未生》劇照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