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管清友:投资就是要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现在不买,十年以后你更买不起。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管清友在博鳌,想想这两日的海南,是不是感觉自己又没听懂?现在有人在羡慕东北人,有人在惦记娶一个海南姑娘,反正中国的几大机会,你正在一个个错失,对,但都看见了。

  看见管清友这句名言的反应也各有不同。有人说,这就是对我三观的最好总结啊!有人说,被深深震撼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永远晚了一步。还有人在研究管老师说的时间点。

  这些重要吗?重要!我们看见了我们自己。

  要不要对照一下现实呢?还是接着管清友的话:买不起房子?那就买两套。这是什么脑洞?上海翠湖天地的买房人给了你一个现成的答案:

  这次开盘的翠湖四期,四房面积有297平米和391平米的,你是不是认为这两房型最紧俏?错了,最先拿到摇号的富人们,前面四个直接冲去了接近800平米的复式户型,以至于第五个中奖者再去时已经没有,是的,一共只有4套,摇号摇到第五号的时候,复式就卖光了。

  这完全超出了我们普通人的认知范围?他们更加认可大户型,甚至说超大户型。这个逻辑是什么呢?就像上次发文后有人的留言:这些熟悉的人名,他们在上海没有房子?他们真的要在上海住?对他们来说,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也看到了限价带来的市场利润,那就抓住机会,利润最大化咯!

  这跟管老师的逻辑是不是如出一辙?再回首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买了两房后悔没买三房,买了三房还没入住就后悔没买四房?所以,财神姐姐的建议一直是:把你的欲望前置五年实现。就是最起码想想你五年后的欲望,然后现在提前买下。

  按照商业的眼光来看,就是寻找一切投资回报,前置实现。

  

  有很多杰出的企业家,他们不是读了商学院才成为老板,是因为做了老板才去商学院。他们是怎么做成老板的呢?回忆往昔,那一定是当年借钱、借债买了什么你不敢买、也买不起的东西。

  不信?你去银行看看他们的贷款金额?最近的风云人物是碧桂园的杨老板,杨老板每次开口喜欢说自己是个农民,农民怎么成为亿万富豪的呢?回顾当年杨国强的第一桶金,还有往后的N多桶金,那不是买不起就买两套房的事情,那是借着差不多10几20,甚至百分之30的高利,拿地卖房开启的,这也是管清友和杨国强之间的财富差距吧。认知力决定行动力。

  所以现在要去杠杆了。一步慢,步步慢。所以,如果你50岁才看到管清友这句话,就当没听见吧。每句话都有他适应的时效期,跟人的年龄一样,该上的时候没有上,那该退的时候就看看风景吧。

  投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你和大多数人在一起的感觉总是特别好,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在一起时比较容易快乐的,可以互相支持,但投资总是要求你独立思考,往人少的地方去,一定有痛苦。

  02

  其实,这句话不是管清友的原版,原版是2006李迅雷老师提出的。管清友只是重复了李迅雷。

  

  李迅雷当年在《新财富》杂志上撰文《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有些人没有看明白,就指责他说,既然买不起,那怎么买呢?有些人看明白了,过了五、六年后,便来感谢他,说当年看了他的这篇文章,便咬咬牙,买了一栋别墅。

  所谓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就是投资加杠杆。但10年以前,大部分人都还不习惯加杠杆。而在那个时候,人们的收入差距绝对没有现在大,故你加杠杆的时候,别人还不敢加,所以,贫富差距就是这样一年一年拉大了。

  从2006年年末至15年年末,M2增加了三倍,但一线城市房价的涨幅远远三倍。可见,买房还是一种可以加杠杆的投资品。不过,从06年年末至今,你会发现,上证综指居然是下跌的,这岂不是“失去的十年”?

  当年李迅雷发现:过去10年的货币超速扩张,持有货币是最大风险。尽快把货币变成实物资产,是比较安全的做法,尤其是房地产。而持有“能创造价值的资本”(股票),也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比现金和存款要安全很多。因为个股的算术平均涨幅要远远超过上证综指。

  为此,他还提供了以下选择:1)把货币置换成非本币的坚挺货币;2)投资海外资产;3)持币等待本土资产价格的暴跌;4)继续玩金融管制下的估值扭曲游戏,相信在政府的力量作用下中国不会发生金融危机。等等。

  但在全球经济都在放缓的今天,不管选择怎样的投资策略,加杠杆的风险恐怕是在加大。

  

  引用李迅雷《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

  “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有三重含义:

  ① 想买而买不起的东西一般都是大家公认的好东西,是价格不菲的稀缺资源;

  ②当你觉得买不起的时候,大部分人也同样觉得买不起,而只有你的投资思维有别于大众,领先一步,才能进入“少数人发财”的队列里;

  ③ 需要倾囊甚至负债投入,才可能会有丰厚的回报。

  其实,关于投资,不止是买东西那么单一,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怕,去行动,最终也会发现:你还超越了自己。当然,前提也可能初心只是为了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

  1857年,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因此,对中国过去30年而言,恩格尔曲线应该是一条不断向下延伸的曲线。

  如果你不能先于恩格尔曲线作出变化,那么在投资上要获取超额收益就很难了。

  这个时候要获取比别人多的收入,往往是把自己的人力资本作为投入资本,通过两条途径致富:

  当年李迅雷举的例子是:一放弃铁饭碗,做个体户;二以留学为名出国打工。但在那个时候,真要放弃现有的工作,脱离计划经济的体系,是不是比买买不起的东西更需要勇气和眼界?

  从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投资机会可以看出,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们从最初的出卖劳动力到实业投资,从股票买卖到资本并购,社会财富向敢于冒险的人集中(附表)。

  此外,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获得超额收益的主要途径是人力资本、商品及虚拟资本的跨地区或跨期套利,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不高。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与世界经济波动及热钱的流动的趋向越来越同步。

  附表中列出的典型的生财之道,实际上也代表了不同阶段热钱的流向。但当你知道机会来临的时候,是否能够敢于冒风险去参与一项投资,比如,在你的消费需求还没有满足的时候,能够放弃消费而把积蓄用于投资或套利?

  再如,与你收入相仿的人只有实力买一套房子,你敢买两套?人家买90平米两房,你敢买300平米的大平层?其实,应该选择后者,买你买不起的东西,因为恩格尔曲线总在下降,人们的收入水平总在提高,等到别人都有实力以你当初的投资额想买市中心大平层的时候,它肯定不止当初这个价了(稀缺的东西或买不起的东西,永远只能是少数人拥有)。

  这应该就是今天翠湖天地那些人的投资逻辑:稀缺物业,还正好限价。此时投资稀缺,未来享受溢价。

  当初有个朋友就是这样,你在买公寓的时候,他去买了市中心保护建筑,千难万难,他都克服了,几十平米的面积,人家租了2万的月租,不再操心。精力又放在古董上,你去国外游玩买包包的时候,他淘了艺术品古董参加苏富比拍卖会。今天大家都开始想投艺术品的时候,他已是老法师。

  我们羡慕他当年买的便宜,人家笑笑说,也是信用卡拉爆的好哇?当年一万不比今天十万啊,都是不拼全力不垫脚尖买不起的。

  对了,他也说过,就是要买买不起的东西,那些好东西。每个产业,都先看最贵的那一个,比如茅台,即使不喝,也要倾力去占有它,因为它的价值,因为好东西的稀少碰上大众的追捧,能买贵的不买便宜的,迟早可以让你赚钱。买不起,不是理由。

  是的,索罗斯说了:一旦发现机会,先两只脚踩上去。富人思维都是一样的。

  任何时候,选择一项投资

  不看它价格贵不贵,不看自己买不买得起

  而是要看它现在的价值与未来的升值

  你真想买的,谁也拦不住!

  

  欢迎关注《财经生活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