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部电影有些“三观不正”,但大多数人却对他们生不起气来

就像它尽管有些残缺的剧情,却让人忍不住想打个高分

——鲸背岛电影

这几天,一部日本电影感动了不少中国观众。这部刚刚夺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小偷家族》在国内一上映,便拿到了豆瓣8.8的高分。了解导演是枝裕和的人都知道,他曾拍过不少家庭题材的电影,新片《小偷家族》中也带着浓厚的导演风格。

但其实,这部电影并不能满足所有中国观众的胃口。一方面,日本影片大多节奏不会太快,喜好平平静静地讲故事,所以一切都很自然地进行,甚至能让人感觉到即将到来的节奏变化;另一方面,导演用了不少「留白」的手法,当故事刚刚进行到要让人瞠目结舌之时,往往话锋一转,便不给人彻底揭开的机会了。

这样偷偷瞄上的一眼,既让人意想不到,又让人半信半疑,确实不是那么爽快。所以想在电影中大快朵颐的观众可能不太会喜欢这种戛然而止的韵味。但如果抛开宏观上的故事,只谈影片中的一些细节,这部电影还是非常不错的。最精彩的设定,却美中不足

「小偷家族」的故事是个很棒的设定,一家老小6个人(算上后来加入的玲玲)生活在拥挤的小屋子里,吃的穿的不算好但却有笑声有温暖。虽然有奶奶的养老金和爸爸妈妈的工作收入养家,但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悄无声息地偷东西。

或许你以为他们是低调的「大盗」世家,将展开一系列惊奇的冒险。但其实,这项技能的背后有再简单不过的目的——养家糊口。零食、衣服、洗发水、鱼竿、玩具……必要和需要的东西都靠偷来,因为太贵的他们买不起。一家人就这样生活着。

随着故事的进展,一家人的身份也慢慢地揭开了——原来家庭中的6个人之间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看到此处,我心里是有些澎湃的,这故事绝对算得上是这部电影最精彩的设定,但导演并没有直接点明此事,也没有多做解释,而是话赶着话把它略过了。少了完整的故事,让我觉得有些可惜。

这种残缺的想象可能在日本文化中是一种美,但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正是缺少了前因后果而使故事剧情变得狭隘,有点儿挖坑不填的意思。至少在一家人如何产生羁绊的故事上,没能让观众感受到豁然开朗的畅快感。苦情故事,却温情解说

尽管是靠偷为生的社会最底层,但他们的生活却并不总是那么苦涩。在这个悲惨的故事中,大多数时候流露出的是一种温暖和感动。比如「可乐饼+汤面」的套餐是爸爸和儿子最大的快乐;奶奶对晚辈的爱就是让给她们最爱吃的食物;一家人在屋檐下听烟花。

生活的不幸没能让这一家人失去对快乐的向往,爱是一家人牵绊在一起的原因。也是因为曾受过伤害,所以他们每个人都很珍惜如今的家人。尽管不是亲人,但他们内心里不想让任何一个人离开。

让人们能对「小偷家族」产生同情而不是怒目而视,是电影的艺术。一家人最终还是被警察抓住了,在被问到「为什么会教小孩子偷东西」时,爸爸的回答很简单也很无奈,「因为我也没什么可教他们的了。」

和催泪无关,这部电影的感情线平平缓缓,剧情节奏和起伏也有些显而易见。与其说它是叙事片,我觉得倒更像是一部文艺电影。这种文艺源自于对穷苦生活的诗意化和其背后一个关于家庭问题的思考。

真正的家人带给你的就都是爱吗?「小偷家族」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受到过家庭伤害的,或以爱的名义被虐待,或被不负责任地遗弃,正是在原生家庭中感受不到关爱,他们才会后天选择亲人。

这样的故事不禁让人想起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问电影人物的问题,却与观众产生互动

电影里有一幕我觉得很有韵味的片段,是妈妈(安藤樱饰演)被抓后那长达一分钟的长镜头。当妈妈被警察问及「两个孩子都如何称呼你」时,在一起生活了这么长时间的她竟一时回答不上来了。

这一刻,电影与观众产生了互动。随着她的回忆和痛哭,每一位观众的思绪也都回到了电影之前的剧情里,去努力回想两个孩子究竟如何称呼这位「母亲」。

结果是令人诧异的,根本没有过。在之前几十分钟的电影中,他们从没有直接称呼过她,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时她的煎熬和难过,也成了每一位观众的煎熬和难过。

在电影界,长镜头的使用向来颇有争议,但在《小偷家族》这部电影里,安藤樱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将漫长的一分钟化解成了观众最能直接感触的一分钟。这种电影与观众的直接对话,也直击每个人的内心。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好电影,这是一部需要耐心乃至多看几遍的电影,或者说,回味的意义会比观影的体验更深刻。尽管它算不上催泪神剧,却也能直抵人内心深处的柔软。尽管他没有直揭问题和黑暗,却也让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个回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