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河南博物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爲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是中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

河南博物院前身爲河南省博物館,在馮玉祥主導下,始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舊址位於開封市龍亭區三勝街31號。館址幾經變更,1961年遷至鄭州,新館於1998年5月1日落成開放展館面積1萬餘平方米,館藏文物14萬件。館藏文物多來自於二十世紀初商丘、洛陽、安陽、開封、淅川、三門峽、輝縣、新鄭等地的考古發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餘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一部分藏品被譽爲國之重器。 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貴文物幾經輾轉最終被珍藏在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5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將閉館,對主展館實施維修,預計工期18個月。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歷史沿革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民國十二年(1923年)夏,河南新鄭一紳士李銳打井,無意間打出一座古墓,發掘出100多件青銅器。北洋陸軍14師師長聞訊後向吳佩孚馳報。吳佩孚命令該師長將出土文物運至開封妥善保管。

民國十六年(1927年)6月,爲了更好的保存這批文物,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馮玉祥將軍在治豫政綱中就提出了“教育爲立國根本要政”的主張,並身體力行,極力扶持文化教育事業。7月,由省政府委派郭須靜、徐金泉 、何日章三人爲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隸屬省教育廳,籌建於開封三聖廟街(今開封三勝街)河南法政學堂和河道總督衙門舊址,是爲河南博物院發軔之始。

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將河南博物館改名爲“民族博物院”,並改由省政府直接領導,同時劃撥劉師古堂充公遺產的一部分爲專款,限期開放。民族博物院以“啓發民衆知識文明、激增命思想、促進社會文明”爲辦院宗旨,廣泛徵集歷史、自然科學、農業、藝術、生理衛生等方面的實物料。10月10日,成功舉辦了第一次陳列展覽。

民國十九年(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將“民族博物院”恢復爲“河南博物館”,並確定爲社會教育機關,直屬省教育廳領導。12月23日教育廳委任關百益爲館長,並收回民衆師範房舍爲古物陳列室。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又頒佈了《河南博物館組織條例》,其中明確博物館的宗旨爲:“一、發揚固有文化;二、提倡學術研究;三、增長民衆知識;四、促進社會文明”。同時設立了保管部、蒐集研究部兩個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廳廳長、教育廳廳長、河南大學校長、博物館館長等組成的7人理事會,將原民族博物院的19個陳列室調整爲7個,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飾和模型,充實了歷史文物。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24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爲確保文物安全,於將原河南博物館所藏文物精選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冊)裝68箱,用了三天時間運往漢口法租界租房保存。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9月,漢口淪陷之前,這批文物又被迫轉移至重慶。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開封舊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河南博物館被更名爲“河南省立博物館”,下設事務部、保館部、研究部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結束後,國民黨河南省政府派謝孟剛爲接收委員,接收了日僞當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館,但終因解放戰爭的爆發,國民黨政府忙於內戰開封市三勝街河南博物館舊址,經濟嚴重匱乏,經費拮据,博物館步履維艱。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古都開封。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以趙幹亭爲主的三人管理小組,進駐博物館,整飭館務。

1949年11月,國民政府將存放於重慶的原河南博物館文物中的珍貴文物5119件,圖書1450套(冊)裝38箱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一起運往臺灣,後成爲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主要藏品,其餘30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管會接管。 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廳廳長乃生兼任館長,開始組織人員,整理文物、展室,修繕房舍、設施,進行業務活動,博物館再次出現生機,蓬勃發展。

1953年,根據中央文化部頒發的《對地方博物館的方針、任務、性質及發展方向的意見》,河南省博物館被確定爲地誌性博物館。

1961年,河南省博物館由開封遷至新省會鄭州市的人民路11號。

1966年,博物館組織癱瘓,業務荒廢。

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河南省博物館重新恢復運營。

1991年秋,國務院決定由國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資籌建新館舍。

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決定,將中原石刻藝術館與河南省博物館合併,成立河南博物館。

1998年,河南省博物館從鄭州市人民路遷至鄭州市農業路更名爲“河南博物院”,而成爲國家級博物館。

1998年5月1日,河南博物院落成開放。

2015年7月14日起河南博物院將閉館,對主展館實施維修,預計工期18個月。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新館

新館位於鄭州市農業路中段,佔地10餘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累計投資近3億元人民幣,歷時5年建成。主體展館位於院區中央,呈金字塔形,後爲文物庫房,四隅分佈有電教樓、綜合服務樓、辦公樓、培訓樓等。整體建築結構嚴謹、氣勢宏偉,造型古樸典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也體現了中原文化的特點。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河南博物院包括廣場、序幕大廳、基本陳列館、專題陳列館、臨時陳列館、文物庫房、學術報告廳、電教樓、觀衆參與和娛樂廳、觀衆餐飲茶座、觀衆休息廳、貴賓接待、河南博物館室、紀念品商場、廣播室、計算機中心、文物保護中心,圖書資料館和培訓服務樓等部分。建築羣外部還設計有40%左右的園林綠地,形成“館中園、園中館”的優美格局。主展館主體建築以元代古觀星臺(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遺址,位於河南登封)爲原型,經藝術誇張演繹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爲長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內部設計五層,其中地下一層。冠部爲方鬥形,上揚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納“地氣”之意,寓意中原爲華夏之源,融匯四方。外部牆面爲土黃褐色,取中原“黃土”“黃河” 孕育了華夏文明之意,主館正面從上至下有淺藍色的透明窗與自上而下的透明採光帶,具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主館後爲文物庫房。整個建築羣設計以雄渾博大的“中原之氣”爲核心,線條簡潔遒勁,造型新穎別緻,風格獨特,氣勢恢宏。

館藏精品

蓮鶴方壺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民國十二年(1923年)河南新鄭李家園出土。

通高117釐米 口長30.5釐米 口寬24.9釐米。

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冠呈雙層盛開的蓮瓣形,中間平蓋上立一展翅欲飛之鶴;壺頸兩側用附壁回首之龍形怪獸爲耳;器身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體小獸,圈足下有兩個側首吐舌的卷尾獸,傾其全力承託重器。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婦好鴞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紀)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通高45.9釐米 口長16.4釐米

盛酒器,形體呈貓頭鷹狀,昂首、圓目、寬喙、小耳、高冠,雙翅併攏,雙足與垂尾共爲三點支撐,後頸有口,上有蓋,內壁鑄“婦好”二字銘文。背有獸首弓形鋬。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杜嶺方鼎

商代中期的青銅器。

杜嶺方鼎是人類所能認知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爲完美、保存最爲完整的青銅重器。也是最早裝飾饕餮紋與乳釘紋的中國禮器。

1974年鄭州市出土,共兩件,大的在國博,小的在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雲紋銅禁

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通高28.8釐米 器身長103釐米,寬46釐米。

禁爲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雲紋,十二隻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隻蹲于禁下爲足。這是中國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武曌金簡

唐代早期

1982年出土於中嶽嵩山峻極峯

長36.2釐米,寬8釐米,厚0.1釐米,重223.5克

金簡呈長方形,正面鐫刻雙鉤楷書銘文3行63字,“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發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是武則天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來嵩山祈福,譴宮廷太監胡超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

這是中國發現的唯一金簡。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玉柄鐵劍

西周晚期

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

劍長20釐米,莖長13釐米

屬西周晚期器物,劍身插在精心製作的牛皮鞘內,劍外有絲織品包裹的痕跡,劍柄是由和田青玉製成,彷彿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在中國傳統文化裏代表君子),竹節分明,玉質細膩,溫潤光滑。劍柄中空,裏面插有銅製的芯,連接劍身和劍柄。由於埋藏久遠,劍身已斷爲兩截,鞘身也因鏽蝕與劍身粘在一起,無法剝離。經過專家研究發現,這柄劍竟然是一塊煉滲碳鋼,而煉滲碳鋼就是由塊鍊鐵經過長時間滲碳,反覆鍛打而成,所鑄器物也因此更銳利、堅韌。

玉柄鐵劍製作精美,集鐵、銅、玉三種材質於一體,是中國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時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鐵製品。它的出土,將中國人工冶鐵的年代提前了近兩個世紀,因此被譽爲“中華第一劍”。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賈湖骨笛

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前期(距今9000年前,約爲公元前7000年).

賈湖骨笛是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截止至2014年末) 該骨笛是用鶴類尺骨管制成。磨製精細,7孔。在第六孔與第七孔之間有一小孔,經測音可以發兩變音,應爲調整第七孔發音而鑽的調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出土有兩件形制相似的骨笛。

據測音研究,它們是一雌一雄,印證了中國自古雌雄笛的傳統。此笛經試奏,證明是一種豎吹骨笛,也是後世豎笛或洞簫類樂器的祖型。當時的人們利用此笛吹奏出有節奏的音符,以此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神靈的尊敬;現代音樂家們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聲階的曲子《小白菜》。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四神雲氣圖

產於西漢早期

1987年出土於永城芒碭山樑國王陵區柿園墓

壁畫長5.14米,寬3.27米,面積16.8平方米

《四神雲氣圖》位於墓室頂部,中部一條7米長巨龍飛騰,東朱雀,西白虎,四周由怪獸、靈芝及雲氣紋圖案裝飾。壁畫從主墓室頂部的西端起,向東延伸有丈餘,總面積達30平方米,填補了中國西漢時期壁畫的空白,比敦煌壁畫要早600多年,被譽爲“敦煌之前的敦煌”的四神雲氣圖。

壁畫的主要內容爲龍、白虎、朱雀、怪獸、靈芝及雲氣紋等組成的圖案,歷史藝術價值極高。不但是中國所見時代最早、畫面最大、級別最高、保存最爲完整的壁畫,更是一部承載西漢初年中國神仙思想的壯麗史詩。後經考古專家通過科技手段對壁畫進行原樣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展廳介紹

2009年重新布展前,河南博物院的基本陳列爲《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展覽分佈在主展館一、二層八個展室內。展示上至史前時代,下至明清的河南歷史文物。展覽由序廳、“文明曙光”(原始社會時期)、“三代輝煌”(夏商周時期)、“兼容幷蓄”(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盛世榮華”(隋唐時期)、“餘光明媚”(宋金元時期)及觀衆參與部分組成,彙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約2000件,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展示發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

2009年,河南博物院對原有展覽陳列進行升級改造,常設展《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升級爲《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四大主題陳列《中原楚系青銅藝術館》、《河南古代玉器館》、《明清珍寶館》、《古代石刻藝術館》也改進了展陳方式,調整了展品。

古代文明之光

分爲八個展廳,第一至四展廳位於展館一層,分別是原始社會展廳、夏商展廳、西周展廳和東周展廳。第五至八展廳位於展館二層,分別是兩漢展廳、漢晉展廳、隋唐展廳和宋元展廳。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青銅藝術館

中原楚系青銅藝術館以河南淅川縣楚國貴族墓地出土的青銅器精品爲展示主體。按照青銅器用途分類,集中表現中原楚系青銅藝術的精美絕倫。

王子午鼎的華美裝飾和85字銘文,是研究楚國公卿的重要實物;雲紋銅禁,作爲我國迄今發現的用失蠟法鑄造的年代最早的鑄器,五層鏤空透雕,二十四隻龍形怪獸的攀緣伏撐,工藝之精湛,令人歎爲觀止。另有“王孫誥編鐘”博大雄渾,青銅神獸詭麗奇巧,以及雲紋方壺、克黃升鼎、捲雲紋填漆鼎等一大批沉寂二千五百年的驚世之作,鐘鳴鼎食,煌煌穆穆,都聚於這一方天地。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古代玉器館

在中國古代,玉是通天地、祀鬼神的社稷重器;權勢與地位物質表徵;追求不朽、保屍防腐的殮葬工具;潔身明志,標榜美好情操的人格象徵。中原地區所出玉器,多屬上古三代良工精琢之品。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明清珍寶館

明清時期的工藝美術進入了輝煌的發展階段,制瓷、織繡、象牙雕刻、漆器、琺琅器和金銀製作等工藝,門類齊全。 [20]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臨時展覽

臨時展覽主要用來陳列各種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展覽,新館開放以來,先後與國內外各個機構單位合作交流,有“金色王朝--故宮御用金銀器特展”、“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巨匠原作展 ”、“國家寶藏”、“三千大千世界:臺北歷史博物館藏張大千書畫展”、“華夏文明之源”等衆多展覽。

2010年至2011年,由河南省文物局等主辦的“華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寶展”,在日本東京、九州、奈良的三大國立博物館巡迴展出。該展圍繞華夏文明之源這一主旨,集合河南文物精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闡釋了華夏文明的形成和多元化發展的歷史進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引起日本公衆的廣泛關注和濃厚興趣。

該展覽彙集河南省18家文物單位收藏的出土文物精品160餘件,時代從夏一直延續至北宋,分“帝國形成”、“匠作技藝”、“宗教與藝術”三部分,多方位再現華夏文明的發展歷程,彰顯華夏祖先在中原這塊大地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絲路遺珍——絲綢之路沿線六省區文物精品展

展覽時間:2012年12月21日~2013年3月24日

展覽地點:河南博物院東臨展廳 [24]

河南博物院與絲綢之路沿線六省區25家文博單位聯合精選自春秋至宋元各類相關文物270餘件(組),舉辦大型特展《絲路遺珍——絲綢之路沿線六省區文物精品展》,以饗觀者。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匈奴與中原——文明的碰撞與交融

展覽時間:2012年4月17日——2012年5月27日

展覽地點:河南博物院主展館東臨展廳

“匈奴與中原—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展覽,將28幅大型油畫與130多件(組)文物相結合展出,旨在表現戰國至漢末這一時期匈奴與中原文明的不同特徵及兩種文明在衝突中的大融合大匯流。油畫是文物內涵生動的再現,文物是油畫內容的真實佐證,兩者的結合,相輔相成,互爲補充,點面結合地再現了歷史。同時也是一次新的陳展方式的嘗試。

河南博物院 (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五一旅遊參考

華夏古樂團

於2000年組建,以動態的方式,復原古代音樂文物、古代服飾、古代樂曲、古代表演,全方位再現歷史文化鮮活的背景,使觀衆真正走入古代文化的氛圍,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2010年舉行了十週年慶典音樂季。

展館一層西側,每個開放日11點和16點各有一場表演,時長20分鐘,售票10元,售票處在演奏廳外。古裝演員使用古代樂器演奏《詩經》、《霓裳羽衣曲》等古樂,配以講解,雅俗共賞。

中原國學講壇

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本着弘揚中原文化、傳承經典國學的宗旨,河南博物院推出“中原國學講壇”系列學術講座。它已成爲中原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國學傳播平臺。

歷史教室

以觀衆參與爲特色的歷史教室,由科普講堂、互動活動、文物保護觀摩、特別活動四部分組成。通過專家、講解員以及志願者的解說,觀衆能夠了解文物知識,還可以親手參與拼裝斗拱、陶器修復、拓印年畫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29]

展館三層。定期舉辦面向青少年的教育活動,寓教於樂,具體安排請諮詢工作人員。

地址交通

地址: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8號

交通線路:公交車(B1、83、32路、39路、42路、61路、69路、96路)出租車(距鄭州火車站約10公里,18分鐘車程,車費大致25元)

開放時間

每週二至週日9:00——17:30(冬季開放時間爲9:00——17:00),閉館前1小時停止發放參觀卡,每週一(除國家法定節假日外)閉館。 [30]

門卡領取

觀衆憑有效證件排隊免費領取參觀卡。持第二代身份證的觀衆請到①、②號自助取卡處領取參觀卡;持其它有效證件的觀衆請到③號人工取卡處領取參觀卡;未成年人觀衆,身高一米以下的可由成年陪同者帶領入館,身高一米以上的須到③號人工取卡處領取參觀卡。參觀卡僅限當日有效。個人參觀憑本人有效證件(身份證、工作證、護照、軍官證等)在大門東側票務處,按順序排隊領取門票,一人限領一張。

團體觀衆須提前2天電話預約,由預約處安排適當時間參觀。參觀當日,團體帶隊人員須憑單位介紹信或任務派遣書,到預約處領取團體參觀卡,參觀卡僅限當日有效。 [30]

注意事項

1、凡持當日門卡者須經檢票入口處刷卡後方可入館參觀。

2、爲了保護觀衆與文物的安全,以及確保參觀環境符合國家標準,日接待觀衆總量控制在5000人以內。上午3000人以內,下午2000人以內。

3、學齡前兒童、小學生須有成年人陪同方可領卡入館參觀;中學生如無成年人陪同,可憑學生證領卡入館參觀;高齡老年人、行動不便者須有親友陪同方可領卡入館參觀;未領取參觀卡的觀衆謝絕入館參觀;衣履不整者、精神性疾病患者、酗酒者、攜帶易燃易爆及危險品者、攜帶寵物者謝絕入館參觀。

4、高齡老年人、殘疾人、體弱者等社會特殊羣體,可優先領卡入館參觀。

5、大件物品禁止攜帶入館,經安檢後可免費存至主展館大件物品寄存櫃。小件物品可隨身攜帶或存放到主展館入口處自動存包櫃中。

6、展廳內禁止使用閃光燈拍照、吸菸、打手機、喧譁、嬉鬧,以及從事其他與參觀無關的事情。

7、參觀者須愛護環境衛生,禁止隨地吐痰和隨手亂扔廢棄物。愛護文物展品、展覽設施及其它公共服務設施,如有損壞應照價賠償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講解服務

中文講解:收費分200元、150元、100元三個標準(按每個講解員工作時間、講解大賽中獲獎情況及每次業務考覈結果而確定) 。

英文講解:收費200元 。

需要請講解員的朋友,可以直接到前廳服務中心辦理講解手續,每名講解員限帶觀衆30名。

爲了保持展廳內的安靜環境,保證您參觀的效果,團隊8人以上可使用團隊講解接收器,請團隊負責人在服務中心辦理相關手續(需繳納押金500元,清點機器),講解結束後,將機器交還服務檯,待工作人員覈查後押金退還。 如有損壞或丟失,每臺按成本價700元賠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