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石敬瑭派人去劝范延光投降,并传话给他,说: “卿既危蹙,玻在旦夕,能返掌转规,改节归我,我将以大藩处之。但范延光不想死,他拿出石敬瑭从前赐他丹书铁券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免死金牌”,说道:“天子赐我铁券,许之不死,何得及此。

五代是一个容易使人骚动不安的时代。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那是一个人人如龙的乱世,你能做皇帝我也能,你能称王我也不甘示弱,无论是谁,都想从这个乱世中得到些什么,这是一个最容易让人想人非非的乱世。放弃皇位之后的他得到了“免死金牌”,最终他发现这一切都是谎言

然而,这些愿望的实现却并不总是那么顺利。所以,当有人感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能实现的时候,就有可能会产生退隐的念头。范延光就是这样一个人。

范延光,字子环,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人。李嗣源任相州节度使时,召他为僚属,而这时他还没能崭露角。范延光出人头地,是从他充当李嗣源的联络员开始的。后梁将领康延孝意欲归附李嗣源,李嗣源正要挑选合适的人选将这一情报传给后唐庄宗李存勖。这时,范延光自荐请行。范延光在报信途中被梁兵抓获,还被送进了监狱。在狱中,无论如何鞭打威胁,范延光始终闭口不言。由此,他得到了庄宗的赏识。

李嗣源继位后,范延光也甚得信任,官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高,而忠君思想也一如当年在狱中那般坚贞不渝。这个时候风光得意的范延光当然不会有退隐的愿望和要求。

那范延光是什么时候诞生出了退出的念头呢?

事情先从他想要当皇帝开始说起。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接连故去,到末帝李从珂即位时,屹立三朝不倒的后唐重臣范延光在这时,有了要当皇帝的想法。

这一想法与他门下的一位算命先生有关。范延光还没成名时,这位叫做张生的算命先生预言他将来必定富贵。后来,范延光果然得到富贵。富贵起来的范延光也因此特别宠信张生。这不,他又去请张生为自己占梦。他说:“余梦大蛇,自脐人腹,半而掣去之,是何样也?”张生回答说:“蛇者龙也,人腹为帝王之兆明矣。”说这是将做帝王的征兆,范延光听了自然高兴得很。从这以后,他就一直想着做皇帝的事情。

而在他的行为中,也开始有所表露,如后唐被灭,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 范延光的贺表迟迟不至。尽管如此,但他的反意仍然犹豫不定。后来,由于牙将孙锐等人的逼迫,范延光遂于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决定举兵反叛。

放弃皇位之后的他得到了“免死金牌”,最终他发现这一切都是谎言

石敬瑭得知后,颇不以为然,笑着说:“吾虽不武,然尝从明宗(李嗣源)取天下,攻坚破强多矣。如延光已非我敌。况(孙)锐等儿戏邪?行取孺子尔。”

石敬瑭认为范延光的反叛对自己构不成任何威胁。后来的事实确如石敬瑭所料,范延光很快就投降认输了。

当时,石敬瑭派人去劝范延光投降,并传话给他,说: “卿既危蹙,玻在旦夕,能返掌转规,改节归我,我将以大藩处之;如降而杀之,则何以享国?明明白白,可质是言。”但范延光仍然担心石敬瑭说话不算数,是门人李式坚定了他归附石氏的决心:“主上(指石敬瑭)敦信明义, 言无不践,许以不死,则不死矣。”

于是,范延光改节归附石氏。

然而,李式猜错了这位后晋最高统治者的石敬瑭的心思,他就是随便说说而已,享国之富贵哪有这事儿。

范延光投降以后,没过多久就意识到石敬瑭不会兑现承诺,并对自己各种架空与掣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上表请求退休。石敬瑭不是很有诚心地挽留数次后,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还答应他退休后仍旧可以住在京师,但石敬瑭内心却不希望范延光住在京师。范延光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又上奏说要回河阳的私宅,以便颐养天年,石敬瑭顺水推舟地批准了。

即便如此,石敬瑭仍然放心不下他。石敬瑭没有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担心,但善于逢迎的大臣却能感觉出来,河阳一带的地方长官杨光远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上奏石敬瑭说:“延光反复奸臣,若不图之,非北走胡即南走吴越, 请拘之洛阳。”

石敬瑭答应了。于是,杨光远派兵围住了范延光的家,威逼范延光自杀。

但范延光不想死,他拿出石敬瑭从前赐他丹书铁券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免死金牌”,说道:“天子赐我铁券,许之不死,何得及此?”

但最终许他不死的铁券也没救下他的性命。第二天,杨光远拿着刀,将范延光赶到了一座浮桥上,把他推下水里活活淹死。

放弃皇位之后的他得到了“免死金牌”,最终他发现这一切都是谎言

事后,杨光远说:“延光投河自溺而死。”范延光想活而终于没能活下来。范延光之死,正好

合了石敬瑭的心意,所以朝廷并没有调査和追究此事。

这是一幕苟且偷生者的悲剧。苟且偷生原本是一种耻于为士人所接受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走到了这一步,不是无奈,便是无能,人生至此已是悲剧一幕。然而,尤有 甚者,就是意欲苟且偸生,而终究不能。苟且偷生这一生活方式的选择,尚且不能为人所容,其悲剧之哀自可想见。

就范延光来说,石敬瑭之所以不容他苟且偷生,是因为范延光曾经背叛过自己。这背叛者后来改邪归正,当政者也绝难予以容忍 。 因为如果予以容忍,那么就意味着帝王权威的削弱。而权威的削弱,是古代中国历代帝王最大的忌讳所在。

范延光的背叛,这是对帝王权威的有力的挑衅。反过来,帝王权威的拥有者则大有可能通过隐秘的、欺骗的政治手段来进行报复。石敬瑭的报复是隐秘的,甚至是欺骗性的。 表而上对范延光很好,暗地里却在恨他,而当范延光披害死后,石敬瑭又假惺惺地“辍朝二日”,以示哀悼。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范延光的悲剧就在于他摸到了那顶璀璨的皇冠,但却不想承担它来到的责任,直到石敬瑭拿来的丹书铁券,他便把手中皇冠交给了他。其实从他拿到丹书铁券那一刻开始,这“免死金牌”就已经成了“催命符”了。

放弃皇位之后的他得到了“免死金牌”,最终他发现这一切都是谎言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羚羊飞渡,今日头条2019年3月份月度优质账号获得者、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历史中简堂写手团队中的“食指点江山”,擅长隋唐五代史与网文小说创作,立志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