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有几样三江真正的著名侗族美食,但外人初吃往往噎不下,所以不算油茶店的常见菜,但真正的侗族人,是非点不可。吃法是,洗净手甩干,抓一团糯米饭,用力捏成极其坚实、乒乓球大小的小圆团,喝一口油茶就啃一口,据说极为诱人,很多外地来三江生活的人,也学会这吃法,吃得津津有味。

前几天,去三江侗族自治县看斗牛。临走那天,本来头天说好早上八点带我们去一家很有名的店吃羊肉粉。没到八点,我就装扮整齐,惦念着三江的羊肉到底有啥噱头。结果,来了个电话,是县里一位姓杨的老哥,说不吃米粉了,让人来接我们喝油茶。乍闻之下,我心里倒是涌出了一丝不乐意。

每个地方的饮食,不但口味上千差百异,便是在食俗、习惯上,各地各有不同的套路,让外人眼花缭乱。北方属于面食地区,但北方人早餐很少吃面条,倒是南方人,早餐里的面条花样百出,吃得那叫不亦乐乎。大部分中国早餐,多是简单吃点,往往饭菜合在一大碗里,呼噜噜扒进嘴了事,很少像西式早餐那样,起码烤点面包,煎些蛋或培根,拌点沙拉,还要煮点咖啡或热点牛奶,摆出来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宴席。

三江人早餐喝油茶,那架势和西洋人的早点比起来,更像一桌正儿八经的宴席。名为喝油茶,实际上摆了一桌菜,高兴的还喝点酒。一点儿都没有吃早点的正经模样,倒像是酒鬼聚饮。

三江油茶店的油茶,是厨房打好端上桌的

本来,三江侗族人有“打油茶”的传统,三江油茶在广西很有名。传统上侗族人喜种植茶,代代相传,喝油茶是侗寨早餐的主要形式,制作可简可工。有的人家,一天三顿都要吃油茶。以前一天出三次工,早上空腹做一下工,回来吃碗油茶,休息一会,再吃早餐。早饭后再出工,午饭前也先吃一碗油茶。下午多聚在鼓楼闲聊,很晚才吃晚饭,当然也是油茶先行。但这种日常家居自家关起门来喝的油茶,多比较简便、低档。在茶油锅里放入老茶叶,烧半焦,冲水,煮熟呈黄色后,放盐便成油茶,用糯米饭捏成蛋大的硬圆团,或将先行煮好的玉米、饭豆之类泡进茶水,便可食用。从体例上说,这起码可以说是一道连饭带菜带饮料的简单套餐。

以前在农村打油茶,是围坐在火塘边,边打边喝。现在纷纷搬到城镇居住,作息规律也大有变化,那种场景已经不多。还惦记油茶的,用煤气炉打油茶,一次性打够。甚至,拉家携口或呼朋唤友,到街上喝,三江县城遍地可见油茶店,还有一条立下牌坊的油茶街,里面集中了一批油茶店。我每次来三江,都被带到这条街喝油茶,这次当然也是。对这条油茶街,我可以说对我的后脑勺还熟,我至今还没见过我的后脑勺呢。三江县搞旅游颇为费了些心思,资源也不错。油茶街就是其中一个项目,既供应本地人,又招徕外来客。

炒魔芋粉,西南地区常见菜,含热量、脂肪和糖份均低而纤维素高,现在成了著名的养生食品了

任何美食,被开发成商品端到市场规模发售,那就如良家妇女下了海,虽然浓妆艳抹的姿色会让人寄予厚望,但实质是已经不是想象中那副本来的清纯味道。有多少美味,记忆中的,别人介绍的,就这样被丧失了童贞。汪曾琪文章里的美食,如今按图索骥几乎是全找不着那种味道的。三江油茶也一样,传说中它是侗家代代相传的美味,现在是街上的应酬、表演工具。品尝这种油茶,只能自问,感受到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了吗?而不能死死追问,好不好吃。

传统上在村寨家中喝油茶,可以喝成一种终生不可须臾缺失的习惯,喝成身上一个器官一样,但喝起来是很随意的,随了茶油煎老茶叶煮出来的茶汤,其他有什么配点什么。但上街开店的油茶,制作相对比较复杂了,而且讲究繁杂的配套。

阴米炸的米花和炸花生米放一碗了

阴米。这是把糯米蒸熟后再阴干而成,暖脾胃,有补中益气之效。传统上把糯米浸泡一夜,沥干上蒸笼武火猛蒸。将蒸成的糯米饭,倒入大箕中,用筷子拨散,摊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慢慢阴干,期间要时不时搓一下饭团,让饭团外围阴干的米粒散开,大约五六天才能完全干透。现在家家有了电冰箱,也可用一个偷懒的法子,糯米洗净后用温水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上蒸锅蒸熟,出锅后马上放入冷水中淘一下,散开饭粒,均匀摊放在竹筛子上,放在阴凉通风处阴干至表面无水分且稍有硬度时,均匀洒上少许食用油,轻轻揉搓至每粒米上面都沾上一层油,并把粘在一起的米粒搓开,继续阴干至完全干透即成。

喝油茶的标配之一,就是阴米用热油炸成的米花。然后炸些花生或黄豆,和米花装一起上桌。用时先把米花、炸花生或黄豆先装入碗中,再冲油茶。

清水煮饭豆

煮饭豆。清水煮熟就可盛上桌,也是先加入碗中,再冲油茶,这是三江油茶独有的搭配,在广西其他地方喝油茶,我没见过这东西。

糯米饭,这是侗族人招待贵客的必须品

糯米饭。侗族人极喜欢吃糯米制品,影响之下,其实三江人不论哪个民族,大多是糯米饭的拥趸。油茶桌上,必备一盆糯米饭,这也是三江油茶异于其他地方的一个特征。吃法是,洗净手甩干,抓一团糯米饭,用力捏成极其坚实、乒乓球大小的小圆团,喝一口油茶就啃一口,据说极为诱人,很多外地来三江生活的人,也学会这吃法,吃得津津有味。

麻卵果,广西各地喝油茶,都配有这种油炸小面点

还有一种油炸的小面点,桂林一带叫麻卵果,三江不知道叫什么,是一种花生米大的小面团油炸而成,口感酥脆,油香甚浓。

以上算是三江油茶几乎都会见到的搭配。另外,广西其他地方的油茶,都会用到葱花末和香菜段,另用小碗装上;油茶大多不加盐,也是另外装上,由客人其他自己的需要,自行添加。在三江的油茶店喝油茶,这些东西几乎都在煮油茶时就直接加上。当然,客人另外要求添加也可以。

这就是三江街上店里油茶的基本内容。不过,戏法巧妙当然不同,每个店都各有自家吸引人的东西,但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菜上。总的来说,三江油茶店的喝法,和传统农村喝法,已经大有不同。不但不是守在火塘边边煮边喝,而是改为厨房统一打好,整钵整钵地上,内容上也已丰富到喧宾夺主的地步。进店喝油茶,可以直接说是用餐。上一套油茶,撇在一边,谁喜欢喝就调料进碗,多喝几碗,主要还是吃菜、喝酒。正餐如此,早餐也如此。

而且,在三江油茶店里点菜,点来点去有一些是几乎都会点的,几乎也成了套路。

煎禾花鱼

比如,煎禾花鱼。据说禾花鱼最早由桂北、湘南一带传出。稻田插秧放水后,投入鱼苗,鱼苗在稻杆间游动,吃稻花和虫子长大,所以肉质非常肥嫩。秋天稻熟,先放水抓鱼再收稻,桂北地区的禾花鱼,品种当真不错,无论焖、煎、炸、炒,均非常引人。喝三江油茶,只要当季,人们多会点上一道煎禾花鱼,皮酥肉嫩,佐茶实在很相配。

炒猪杂

炒猪杂,主要原料为猪肝、粉肠、瘦肉加在一起杂炒,送酒送饭,均有无数拥趸。

炒牛板筋

炒牛板筋。三江肉牛很出名,牛板筋是牛背部两块连接全身运动肌肉的主大筋,有特别的纤维组织,口感异常美妙,入口耐嚼而化渣,是越嚼越有味的东西,加点芹蒜一炒,既配油茶也配酒。

素炒鲜笋。三江境内山峦连绵,溪河密布,少污染,水土条件好,素有“广西竹乡”之称,所产各类竹笋以脆嫩、味美、多汁而享誉。油茶店常常素炒一碟笋片或笋丝,吃着清爽脆口,清雅异常。

蒜苔炒腊肉

炒腊肉亦较常见。

还有几样三江真正的著名侗族美食,但外人初吃往往噎不下,所以不算油茶店的常见菜,但真正的侗族人,是非点不可。这就是以肉质食材生腌的酸鱼酸肉酸鸭,侗族人以嗜酸闻名,这几样东西他们吃着自然开心之极,但外人闻着看着就下不了嘴。对侗族人来说,这些东西生吃或再上锅加工过,都可以吃。生的我也不敢吃,但炒熟之后吃起来,还是很引人入胜的。尤其是生肉,瘦的部分细嫩,肥的部分香滑,最可人的是肉皮,非常耐嚼,越嚼越香,嘴巴里嚼着肉皮同时喝口油茶,美妙无比。

在三江街头喝的油茶,大概就是这个套路。桂北、桂西地区很多地方有喝油茶的习惯,我大多见识过了。三江油茶算是其中有名的,我喝过不少,但最不爱喝的就是三江油茶。开头说过,听朋友说早餐把米粉改成油茶,我心里暗暗不乐意。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三江油茶太过寡淡。广西大多数地方打油茶,炒茶叶时,是加了生姜的,油、姜、茶三位一体,油茶汁有很浓的姜味,趁热下肚,才有一股荡气回肠的刺激劲头。唯独三江油茶极少加工,而且打出来的油茶味道很淡,加上集中打好端上,没喝完第一碗,便已变成带油盐味的温吞水。所以,在三江喝油茶,我顶多一两碗,而且第二碗一定是换了一钵新的上来才加。然后,就认认真真喝一顿酒,吃一顿饭。这顿油茶我也喝得很愉快,主要是有个小兄弟拿来一瓶广西名酒丹泉,我和老杨头一人一半,喝得煞是痛快。

油泡豆角,任何一顿饭,都该有素菜,还有一个脆嫩的炒小白菜,没拍好照片

而三江油茶演义为一顿饭,虽说广西油茶开店都是这个路子,可三江是广西一个著名旅游区,不同于开到大城市的油茶店——在城里,没这瘾头和习惯的人,不会单纯为喝口油茶进店,所以必须以油茶来招徕,办一桌菜——而是让人活生生地感受到了这是一种景区的旅游项目或内容。和到了牧区骑马,去了壮族地区跳竹竿舞一样,不过照猫画虎,临时体验一把,失却寻常生活的味道,绝对不会体察到真正的味道。而抛开寻常生活味道来体验,并非我的本意。这玩意儿,我体验多了,更关心的是好不好喝,好不好吃。

三江油茶再出名,我也只当是一个搞得比较成功的旅游项目,动员游客参与。油茶店里的主要顾客,一是当地人过把瘾,二是外地游客尝个鲜,三是当地人招呼外地来客,虽不见得美味,但实惠而有噱头。被请喝了油茶的人回到家,多半要吹嘘一番,在三江吃到了著名的侗族油茶。

所以,到了三江,有人请我喝油茶,我也高兴地去,权当参与一个旅游项目中的互动,或者把这门子事就看成一道异域风景、风情。中国的旅游,多半也就是被这些乱七八糟挖掘出来的所谓特色文化,搞得不伦不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