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德国的将军们为了“堡垒”计划争吵不断、希特勒犹豫不定的时候,苏军也正在计划着下一步的行动,巧合的是,与德军一样,苏军内部同样存在着两种意见,苏军统帅斯大林也面临着选择。至于其中的原因,一是1943年从4、5月份起库尔斯克就连续降雨,路面泥泞,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战,二是当时德军新研制的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生产量太小,每个月只能出场几十辆,远远不能满足作战需要,尽管希特勒亲自下令加快生产进度,但生产线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好的,前线的德军眼看着苏军的防御体系越来越完备,却束手无策。

1943年5月3日,一次特别军事会议在慕尼黑举行,参会的除了希特勒,还有很多德军的高级将领,会议在紧张、压抑、争吵中进行,希特勒的脸色,则随着争论忽明忽暗,阴晴不定,似乎正处在内心的纠结之中。

在希特勒面前,争吵!

在希特勒面前激烈争论,这种情形极为少见,因为顾忌希特勒近乎变态的威严,下属们平时都非常注意在他面前的言行举止。但这次,将军们完全忘了这些顾忌。而希特勒,似乎也并没有因为下属的失态而恼怒,他最关心的,是参会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陆军元帅克鲁格和莫德尔、参谋总长蔡茨勒、坦克兵总监古德里安等高级将领,能否达成一致。

会议争论的主题,是一个叫做“堡垒”的庞大作战计划是否继续实施。

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损失惨重,在进入1943年春季后,战局对德军逐渐不利,苏军的绝地反击力度越来越大,德军只能且战且退,利用“闪电战”用三个月征服苏联的计划已经彻底破碎。更让希特勒担忧的是,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产生了可怕的后续震荡,轴心国内部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的声音,希特勒甚至从中看到了分崩离析的征兆——意大利建议希特勒与苏联讲和,罗马尼亚要求单独与英美议和,芬兰要求退出战争,匈牙利也在寻找摆脱战争的途径。

这时候的希特勒,迫切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既能重振德军的士气,同时又给轴心国的小兄弟们注射一针强心剂,继续联手与同盟国作战。

希特勒撤销了在斯大林格勒受到严重打击的B集团军群番号,组建了南方集团军群,任命曼施坦因元帅为司令。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向顿聂兹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军发起反击,经过反复争夺,两军最后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在突出部内部的是苏军,外部是德军。这个突出部就像一个伸入德军防线的拳头,如果苏军主动攻击,它就是一把锋利的尖刀,但从防御角度看,它又面临着因两翼暴露而被敌方从根部切断,陷入敌人包围的危险,因此,曼施坦因认为,德军应该主动出击,消灭处于突出部内部的苏军。另外,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军事家,曼施坦因意识到,与苏联的战争已经面临无法取胜的局面,最佳选择就是进行和平谈判,但前提是德国必须再出重拳,让苏联蒙受巨大损失,从而为自己争取最大的谈判筹码。

与此同时,希特勒也敏锐地发现了库尔斯克蕴藏的作战时机。当然,他想的不是增加与苏联谈判的筹码,而是重振士气,继续征服苏联。于是,在1945年4月15日,“堡垒”出炉。德军计划从北面的奥廖尔和南面的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攻占库尔斯克。

希特勒在作战训令中说:“这次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应该迅速完成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进攻应使我们得以掌握今年春夏两季的主动权,每个指挥官和士兵都必须深刻理解这次进攻的决定性意义,库尔斯克地区的胜利应当成为照耀全世界的火炬。”

然而,尽管希特勒雄心勃勃,军队被他的动员令鼓舞得热血沸腾,各项战前准备紧锣密鼓,但“堡垒”计划却从一开始就没能按照他的设想实施。

希特勒亲自确定会战的主角——坦克

按照最初方案,库尔斯克会战应该在5月上旬进行。这也是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的建议,因为那时候地面干燥,非常有利于德军装甲部队的行动。为了实施“堡垒”计划,德军调集了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1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和16个步兵师。北面中央集团军群派出了由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辖有6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和11个步兵师;南翼南方集团军群出动了两个军团,他们是霍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夫指挥的肯夫兵团,共有1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5个步兵师。另外约有20个师准备在突击集团翼侧行动,第4、第6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总兵力为90万人,2700辆坦克,1万门火炮和2000多架飞机。

然而,直到5月3日的那次军事会议举行,“堡垒”计划也还没有确定具体的实施日期。至于其中的原因,一是1943年从4、5月份起库尔斯克就连续降雨,路面泥泞,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战,二是当时德军新研制的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生产量太小,每个月只能出场几十辆,远远不能满足作战需要,尽管希特勒亲自下令加快生产进度,但生产线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好的,前线的德军眼看着苏军的防御体系越来越完备,却束手无策。

进入5月后,在一些高级将领看来,“堡垒”计划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因为苏联方面的准备已经非常充分了,但也有些将军认为仍然有很大的取胜机会。总的来说,克鲁格和曼施坦因同意“堡垒”作战计划,但是不同意拖延,而古德里安和莫德尔却预计进攻将受到严重损失,竭力反对实施“堡垒”作战计划。双方的争论最后甚至演变成了私人恩怨,一直就与“坦克之父”古德里安不和的克鲁格,竟然提出了两人进行决斗,并且请希特勒作为见证人。

希特勒的心思当然不在决斗上面,他最希望的是能找到继续实施“堡垒”计划的足够理由,并得到下属的支持。因为除了库尔斯克,他无法找到另一个给轴心国成员注射强心剂的机会。

最终,尽管反对声强烈,希特勒还是选择了满足政治需要,决定孤注一掷,继续推行“堡垒”计划。而且,他亲自为这次大会战确定了主攻武器——坦克。

苏军内部,同样在“争吵”

在德国的将军们为了“堡垒”计划争吵不断、希特勒犹豫不定的时候,苏军也正在计划着下一步的行动,巧合的是,与德军一样,苏军内部同样存在着两种意见,苏军统帅斯大林也面临着选择。

在两军形成僵持后,苏军瓦图京大将主张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以打乱德军的进攻准备,并夺回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失去的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本人也倾向于这一方案,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人则认为,苏军应该先保持防御状态,消耗掉德军的进攻能量,摧毁他们的装甲兵力,然后再发动反攻。此时,前线的侦查和间谍情报都预示,德军将对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展开大规模进攻,在4月12日的一次会议上,斯大林最终被说服,采纳了朱可夫的计划。于是苏军开始在库尔斯克转入了积极的防御准备。

由朱可夫总体指挥,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集结了130万人的兵力,2万多门火炮,3400辆坦克和2100余架飞机。北边是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中央方面军,南边是瓦图京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另外突出部的北面有波波夫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南边是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突出部后方的预备队则是可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苏军总兵力超过200万,坦克更多达5000辆,不管是军队人数还是坦克数量,苏军都占据优势,而他们采取的,却是防守姿态。至此,苏军和德军分别进入了朱可夫和曼施坦因两位军事大师的战略规划,一场巅峰对决即将开始,与德军一样,苏军同样把坦克作为最重要的武器,而他们的王牌,就是经典的T-34型坦克。

为何是苏军率先打响了第一炮?

关于库尔斯克会战,一直有一个迷,那就是,这场德国人主动筹划发起的大会战中,作为防御一方的苏军,却在7月5日凌晨打响了会战的第一炮,给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1943年7月4日,一个小队的德军侦察部队悄悄进入苏军防区进行侦察,没想到被苏军发现,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在撤退过程中,一名德军士兵被苏军俘虏,这名被俘德军士兵向苏军供认,他们每人都分到了一份干粮和伏特加酒,为的就是明天拂晓开始进行突击。苏军统帅部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决定要先发制人。

7月5日凌晨2时20分,苏沃罗涅日方面军率先向德军发动炮火攻击。一时间,隆隆的炮声,飞机的轰鸣声,各种炸弹的爆炸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了。

德军方面对苏军的抢先攻击没有任何准备,苏军的炮火很快摧毁了德军部分炮兵阵地,打乱了德军前沿阵地的通讯指挥系统。不过,事后看来,苏军的主动攻击又过早了一点儿,如果再晚半小时,收获就会大得多。因为如果再晚30分钟,德军的装甲部队和步兵的集结就完成了,那时候,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大量坦克就成了苏军的活靶子,德军对此真该觉得庆幸。

7月9日,库尔斯克会战的高潮到来,在普罗霍洛夫卡,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爆发了。两军的上千辆坦克嘶吼着全速冲向对方,炮筒喷出的火舌不断让前方的目标化为燃烧的钢铁坟墓;猛烈的迎头对撞,让几十吨重的庞然大物们瞬间绞杀在一起,变形的躯体再也无法分开;逃过第一轮死亡召唤的坦克兵,从驾驶仓中钻出来,拿起步枪甚至是匕首,用步兵的方式与对手决斗。爆炸声、撞击声、发动机的轰鸣声、士兵的呐喊和哀嚎声,让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成为惨烈的人间地狱,扭曲的坦克残骸和残缺的阵亡士兵躯体,铺满整个战场。

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30个精锐师包括7个装甲、坦克师被击溃,其余的遭受重创。损失兵力50多万人,损失坦克约1,500辆,损失火炮和迫击炮3,000门,损失飞机3,700架。苏军也为库尔斯克会战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损失坦克6,064辆,损失火炮5,244门、飞机1,716架。但会战的胜利使苏军从此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这次会战后苏军又向德军发动了连续攻势,收复大量失地,在11月解放了基辅,同时苏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指挥艺术也越来越成熟,最终使苏军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德军,在质量上也超越了德军。

斯大林在评价库尔斯克大会战的意义时说,“如果说斯大林格勒会战预示着德国法西斯的衰落,那么库尔斯克会战则使它面临灭顶之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