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宇宙中的所有天體都是在運動之中的,“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其實不僅如此,可以說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在不停的運動之中的,當然也包括我們的自然地理環境。也就是說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各類要素,包括地形、氣候、土壤、生物和水文等要素都是在運動之中的。我們地球的氣候就是在不停的變化之中,不僅僅是一個特定地點,或是區域,乃至全球的氣候都在變化之中。

一個區域的氣候是以氣溫和降水等氣候要素來衡量其特徵的,所謂氣候變化,其實就是指氣溫、降水、光照、風力等要素的變化來體現的。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可以把地球氣候的變化歷史劃分爲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其中近現代氣候,是指近一兩百年以來,人類有氣象觀測記錄的時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時期相對應差不多是工業革命以來到現在,這一時期地球氣候的整體變化主要體現爲“全球變暖”。

19世紀以來全球平均氣溫變化??

而“歷史時期”是指第四紀冰期結束後近10000年以來的地球氣候變化,這一時期對應人類的發展歷史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以來,人類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等時期,對於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研究,我們主要是通過對於古代文字記載和考古發現來進行的,歷史時期近5000年以來,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分別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溫暖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大約3至4℃;另一次是從15世紀以來的“寒冷期”,其中大約1550年至1850年屬於十分寒冷的時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大約1-2℃,差不多是對應我國的明清時期。

中國野象活動歷史分佈圖和氣候類型分佈圖??

對於1萬年以前的地球所有歷史時期,我們稱爲“地質時期”,對於這一時期,人類幾乎和動物也沒有很大的差別,因此人類幾乎沒有對當時的氣候進行任何的記錄,所以人類主要是通過地質考古和研究來加以實現的。我們發現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在波動變化之中,冷暖乾溼相互交替,變化週期長短不一。我們把地質時期氣候寒冷的時期稱爲“冰期”,而兩個冰期之間氣候相對溫暖的時期稱爲“間冰期”。

我們研究整個地質時期,總共經歷了大約三次大的“冰期”,分別是震旦紀大冰期,距今大約7億年前;石炭二疊紀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大約距今3.5億至2.7億年以前;第四紀大冰期,大約開始於距今約200至300萬年前,普遍認爲結束於大約1至2萬年前。在這三次大冰期間間隔的2至3億年時間,氣溫通常較爲溫暖,稱爲“間冰期”,比如在恐龍生活的白堊紀,距今大約1億年以前,剛好間隔於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之間,當時全球氣候表現爲十分溫暖。

第四紀冰期

從地球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的特點來看,通常“冰期”持續的時間較短,而“間冰期”持續的時間較長,冰期的時間只佔整個地球地質時期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中震旦紀大冰期大約持續了4000萬年,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大約持續了8000萬年,而對於第四紀大冰期持續的時間科學家是由爭議的。也就是說,如果按照第四紀大冰期始於200至300萬年前,結束於1至2萬年前,那麼就只大約持續了300萬年時間,在時間上與前兩次大冰期差距明顯。所以在自然的演化過程中可能第四紀冰期還會繼續延續,但是由於人類工業革命的開始,在氣候變化中加入了人類因素,地球平均氣溫已經迅速升高,因此地球的氣候變化模型也就發生了改變,第四紀大冰期只能是結束了,現在應該已經進入到了新的“間冰期”,你覺得呢?

格陵蘭島冰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