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3桶水就已经累得喘不过气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5桶水。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5桶水,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身体。他到了明天也许就什么都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在医院里了。


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就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识记得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孩子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


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

家长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孩子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自尊感,取决于家长对这个孩子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


不要要求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情。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孩子本身。不同的儿童要达到指定的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甚至三年级才能做到这一点。家长们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孩子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该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有经验家长不会和别人家的孩子攀比成绩。在这种做法下,孩子们成长的步伐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点。不过孩子会看见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前所未有发现的快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结合。孩子就不会把家长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考试成绩当成一种棍棒。他会坦率地对家长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也不会做。”


他的心灵是单纯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他是一个有自律和尊严的孩子。他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而不是如何投机取巧上来赢得家长的夸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