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一种考场字体,叫做“台阁体”或者“馆阁体”,其特征即是乌黑、光亮、方正。虽然端庄,但是人人都写一个样,难免千篇一律,所以“馆阁体”又被世人所诟病,认为其没有艺术性。

那么“馆阁体”是怎么来的呢?

答曰“当然是为了方便皇帝阅读而来的!”

据说是因“馆阁体”的创始人沈度,极受皇帝偏爱,被誉为“我朝羲之”。


而沈度在处创台阁体(明朝称呼)时,纯属个人风格,如苏黄米蔡一样。但就因皇帝的喜爱,导致朝下之人竞相模仿,久而久之,成为了“官场字体”、“考场字体”。

馆阁之风的盛行,科举考试都提倡馆阁体,禁锢了很多书法家的个性发展。清朝诗人龚自珍就曾作吐槽此现象:“苟不工书,虽有孔、墨之才,不能位列清显,况敢问卿相?”


但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然有人冲破了桎梏,写出自己专有风格的书法。那便是梁诗正和林则徐,两人不仅在政治上大有作为,还是清朝书法史上的“奇才”。

梁诗正的书法堪称清朝行书巅峰,林则徐的书法堪称清朝楷书巅峰。

梁诗正——将行书写到极致

梁诗正,是雍正八年的探花郎,后入翰林院,为皇子师,其中就有以后的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登基后,非常推崇梁诗正的书法,重用梁诗正,让梁诗正参与宫中重要文献的编纂,比如说《续文献通考》、《文颖》、《国史》等等。



其行书明显是受到唐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的影响,骨骼秀挺,气息连贯,气质文雅,错落有致,疏朗分明,在馆阁体盛行的清代,相对难得地呈现出了丰富的个人笔意。


林则徐——将小楷写到极致

林则徐是晚清时期的民族英雄,不仅在政治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书法上也颇有心得。尤其是他的楷书,吸纳欧阳询、颜真卿、赵子昂的书法精华,融为一炉,自成一家。


他的小楷的作品《佛说无量寿经》颇有魏晋书法的神韵,较多地继承了赵子昂在书法方面的特色,细腻流传、雍容大方、书态翩翩。将欧体的机构和颜体的气势结合到一起,浑然天成。


更为难得的是,林则徐的书法作品中展现出了浩然正气、雄奇壮观的自我品格,其笔法刚劲挺拨,结构精密稳重,运笔铁骨铮铮,在千篇一律的“馆阁体”中,林则徐的书法作品可谓是一股清流。


今将梁诗正与林则徐的书法作品进行高清复制,汇集成册,送给各位书法爱好者:

梁诗正书法集:


林则徐《佛说无量寿经》


——编辑 芊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