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謝芸子

與這些年圍繞着卓爾集團的“卓爾雲”“物聯網”“B2B4.0”等虛幻名詞相比,和卓爾控股創始人閻志的交流,更多感受到的是他的“接地氣”與“樸實”。

“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首要看重的就是對方是否‘真誠’。”閻志向《中國企業家》特別提到,“大家都知道我喜歡金庸,我大概每過五年就要重新讀一遍他的全部作品,2013年我還親自去拜訪過金庸先生。我最近特別喜歡《天龍八部》裏的段譽,他的性格特點總有點‘呆氣’,但就是他的這種‘呆’,應對了很多人的‘聰明’與沿途的艱難。”

閻志是真心喜歡文學,走出小鎮20多年,他一直都維持着兩個身份:尚有成就的“年輕詩人”,“總能抓住好機會”的湖北首富。

在採訪過程中,儘管閻志始終強調,自己從不在這兩個身份中做刻意的切換,“我始終如一,心境也不會因爲寫文章、做企業而有所不同”。但他身邊的人還是認爲,“詩人閻志”與“商人閻志”有着細微的差異。

卓爾一名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只要和閻志聊到“詩歌”的相關話題,交流的氣氛總是輕鬆愉快的,那種愉悅感從彼此的內心發出,能感覺到和老闆的距離也在拉近,這和閻志的性格有關,也或許就是文學的獨特魅力。

“92派”企業家、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陳東昇曾爲《卓爾的故事》一書作序,稱“只有閻志才能在不斷蛻變與重生的體驗中找到浪漫和詩意”。正如陳東昇所言,卓爾的發展與變遷或許是中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發展的縮影。

卓爾初長成

有關閻志的創業故事,最常被媒體提到的是他早期在報社,靠出版當紅歌星劉德華的傳記拿到兩萬五千元稿費,而這筆稿費也成了閻志下海的“啓動資金”。

1972年7月,閻志出生在湖北羅田三里畈鎮,在他的印象中,始終記得父親辦公桌上放着的《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在那個閉塞的時代,這是閻志能接觸到的最多讀物。他透露,家人沒有對自己進行過文學上的“特別培養”,全憑興趣。“文學需要天賦嗎?”閻志反問道。他始終認爲,大量的閱讀以及寫作訓練纔是關鍵。

因爲熱愛和喜歡文字,閻志畢業後選擇在地方報社工作。在劉德華的傳記中,閻志曾表達過自己最真實的寫作夢想,但生活並沒有想象般詩意,因爲詩人也要謀生,“詩人是買不起房子的”。1996年,24歲的閻志選擇創業,卓爾傳播公司成立,主要爲VCD、空調等3C電器做廣告傳播業務。兩年內,卓爾傳播就成爲湖北省最大的廣告公司。

“我們遇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期,不管是做什麼業務,卓爾抓住的都是內需急劇增長的機遇。”閻志總結。不過,後期由於VCD行業迅速下滑,從2001年起,卓爾開啓了第一次多元化與實業的探索,先後從事過清潔用品、白酒、食品、藥材、紡織等產業,雖然大部分淺嘗輒止,但早前併購的紡織業務延續到現在,卓爾紡織也已成爲湖北省紡織行業重量級企業。

2005年,因緣際會,閻志接觸到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興起的“總部基地”概念,在北京豐臺實地考察後,閻志決定把這個模式帶到武漢。同年3月,閻志拎着6大本項目規劃與武漢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談合作。短短半年時間,卓爾的“第一企業社區”正式落地。

公開資料顯示,閻志賣出的第一棟樓是賣給了步步高集團,而步步高集團也是當年卓爾的廣告客戶。次年,卓爾商業社區項目在武漢名聲大噪,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卓爾進入到了企業發展的關鍵時刻。

2006年3月,武漢黃陂區委、區政府計劃將盤龍城劉店到灄口之間的地帶打造成現代工業和商貿物流基地。在與區裏初步溝通後,閻志決定在此基礎上重新建立“新漢正街”——“漢口北”。如果說“第一企業社區”爲卓爾的茁壯奠定了基礎,那麼“漢口北”項目就是讓卓爾成爲一家重要企業的關鍵。

重建“新漢正街”

在走訪浙江義烏、廣州白馬等一衆商貿流通市場後,閻志決定打造“漢口北”。此時的閻志已看準兩大趨勢:以漢正街爲代表的第一代批發市場勢必面臨轉型與外遷;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已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因此,閻志希望能將“漢口北”區域打造爲“中國最好、中部最大的商品專業批發市場集羣”。

作爲草根創業者,這近乎是一個讓人瘋狂的設想,閻志因此也賭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當時,銀行對我們很不信任,無法批准更多借貸,我們東拼西湊了2億元。”閻志對《中國企業家》回憶,當時他真是“傾了家”,好在還沒有“蕩產”。

《卓爾的故事》一書詳細記載了“漢口北”的變遷。

2007年11月8日,“漢口北”項目正式動工。兩年後,“漢口北”的酒店用品、針織、日用等市場相繼開業,其中小商品、鞋業市場店鋪,短短15天就被搶購一空。2010年起,“漢口北”開始舉辦“中國漢口北商品交易會”,正式從武漢走向世界,而漢口的商貿文化也在這一片區域得以重現。卓爾也在這一時期,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發展路徑。

2011年7月,卓爾發展赴港上市,香港媒體將閻志形容爲“中國鋪王”,他以76億元的身價成爲湖北首富。《卓爾的故事》介紹,截至2017年,“漢口北”已有3萬多名商戶入駐,年交易額突破600億元,成爲中國建築面積第一、交易額第二的現代商貿物流中心。

“實際上,卓爾的發展就是中國傳統民營企業發展的典型。”閻志告訴《中國企業家》,在他看來,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能預知互聯網的浪潮,99%的民營企業家還是會從自己最熟悉、成本最低的行業去做,等到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要開始多元化。

閻志認爲,大部分中國企業的多元化是生存壓力和發展壓力帶來的。很多民營企業家很清楚自己做的東西技術門檻低,容易被替代,所以做完一個行業就急於去尋找新的機會。這也是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

轉型與陣痛

卓爾總是在變化。

如果說起初進軍產業地產的決定不是閻志的“刻意而爲”,那麼在上市之後的互聯網轉型則是閻志的主動求變。

2014年,閻志正式提出“卓爾要以決絕心態推動產業發展與互聯網全面融合”。2015年8月,1號店創始人於剛正式成爲卓爾董事會聯席主席,他很欣賞閻志的低調務實。在《中國企業家》的採訪中,閻志坦言最欣賞於剛的是他的真誠與真實。同年,閻志推動卓爾雲市場計劃;2017年5月,武漢衆邦銀行正式開業,卓爾成爲其最大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卓爾同時還對“中國跨境電商第一股”蘭亭集勢進行了收購。2016年3月,卓爾發佈與蘭亭集勢簽訂股份購買協議,以定增入股方式獲得後者30%股份,成爲第一大股東。從業務來看,當時卓爾與蘭亭集勢的契合度很高,卓爾一直在做線下的互聯網改造,而蘭亭集勢則是幫助中國商戶把商品賣到國外。

不過,彼時的蘭亭集勢已開始落寞。關於蘭亭集勢的最新消息是,在調整經營方向和管理結構後,該公司的運營狀態已開始轉好,2019年第二季度實現了五年來的首次盈利。

2018年6月,卓爾正式更名爲卓爾智聯集團。在官方介紹中,卓爾智聯是全球智能交易平臺的構建者和運營者。

“我們一開始做‘卓爾雲’的初衷是希望打造一個針對批發市場的B2B項目,但如今的‘卓爾雲’已經迭代成另外一個樣子。”閻志告訴《中國企業家》。對於卓爾而言,要通過數字化改造批發市場中的小商鋪很難,所以後來卓爾就把改造的重心放到整個大宗交易市場上,其中包括供應端、物流端、金融端的數字化改造。

截至目前,卓爾雲市場已實現消費品、農產品、化工、塑料、鋼鐵、有色金屬、海鮮等B2B交易平臺矩陣,相繼建設和運營了卓爾購、中農網、化塑匯、卓鋼鏈等B2B交易平臺,其中,卓爾購專注於批發市場的在線交易。

在閻志看來,經過四年的努力,卓爾轉型的效果已經呈現。

“卓爾智聯2018年總營收超過500億,供應鏈服務成爲主營業務,房地產業營收佔比僅在10%左右。”閻志介紹。此外,公開數據還顯示,2018年,卓爾智聯旗下平臺共完成白糖交易546萬噸,佔全國總消費量的三成以上;繭絲(桑蠶繭絲綢及其副產品)交易額30億元,佔中國蠶繭總銷售額近26%;鋼材業務上線半年多,交易額已突破140億元。

截至目前,卓爾智聯在消費品批發、白糖、板材、繭絲、黑色金屬、海鮮等品類的佈局取得顯著成效,總體交易規模超過5000億元。

“很多人都問我究竟應該如何抓住機會,實際上對我而言更多是性格使然。”閻志笑了笑,“我其實很難拒絕別人,但在決定去做一件事後,不管是投資還是開拓新產業,我都是抱着‘做事’的態度。”

但誰也不能預見,卓爾的未來還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近年來,國內實體產業正經歷着轉型的陣痛,產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雲技術的應用更多還在摸索階段,難免伴隨煎熬。不過,“詩人”閻志是有情懷的,正如他在一篇詩歌中所言:“更重要的是還有風、還有記掛、還有執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