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求贤令》的背景,就是当时的秦王秦孝公忧虑秦国现状,为了秦国未来,为了广招天下贤才来秦国效力,就发布了这篇推文,原文如下。中原地区的文明才代表了高阶文明,秦穆公通过百里奚将中原文明拿出来主义,慢慢把分散型、部落型的秦国变成了奴隶制国家,终成一霸。

商鞅做为教科书上出现的人物,自然广为人知,大家都知道,是商鞅对秦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法,才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为最后的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大家也都知道,商鞅很厉害。

但是,同样是厉害。

有的人只能让我们微微点下头“恩,挺厉害”

有的人让我们竖起大拇指“哇~真厉害!”

想知道商鞅到底有多厉害,得从当时的秦国国情判断。

就像两个孩子,一个智商160,一个智商60,你把智商160的教育成全班第一不算本事,把60的教育成全班第一才算厉害。

那么,当时的秦国相当于智商多少的小盆友呢?


答案就在秦孝公的《求贤令》。

《求贤令》的背景,就是当时的秦王秦孝公忧虑秦国现状,为了秦国未来,为了广招天下贤才来秦国效力,就发布了这篇推文,原文如下。

我们一句一句来,第一句“秦缪公”也叫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是秦国国力巅峰时期的秦国国君。

“天子致伯”,周天子都过来拍马屁,“诸侯毕贺”,各个国家不管真的假的也都来庆贺。

“甚光美”真涨脸的意思。

上面是回忆里美好的一面,接下来就是不美好的事情。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这里是四个不正经的秦王名单。

秦厉公,和晋打、和楚打、和好几个西戎打,说良心话,他还是能打的,但是,光能打不行啊,帝王要讲究“文治武功”,这个秦厉公武功厉害,因为打仗,国家都被他掏空了,他在位后期,秦国明显开始走下坡路。


第二个秦躁公呢,这位爷有“魏国恐惧症”,面对魏国的数次战争行为,选择不抵抗主义,最后,秦国的河西之地大部分被魏国蚕食。

这个河西之地,不是简单的一片国土那么简单,是一片战略要地,魏国为什么没全部蚕食呢,是因为躁公不给他机会,不等你蚕食完,他先挂了。

除了韩国打他,西部少数民族也打他,有一个部落甚至都打到主基地附近了,秦国可是靠灭西戎起家的,他可好,被人欺负个够儿。

秦躁公也此被拉入黑名单。

第三个秦简公,上面不是说“河西之地”不是还剩下一点吗,剩下的这点儿就是被秦简公完全给弄丢了,秦简公在位时,秦国从穆公的最强一极到他在位时,只能全面防守,他最大的功绩,是长城修的贼溜。

但秦简公放在名单里,并不是说这位秦王有非常大的缺失,相反此公治国还有很多亮点,把他放黑名单里,一是他在位时秦持续走低。

二是体现的是“不宁”,他是上一代秦君秦灵公的拖孤大臣,结果灵公一蹬腿,就把人家下一代给杀了,自己当老大。

最后一位,秦出子,史记上就这么一句话。

秦惠公死了,出子立为秦国老大,结果,手下人当二五仔,拥戴了献公当老大,出子和他老妈都被杀掉,尸体扔河里了。


“沈”,就是沉的意思。

出了为啥这么弱?还是小朋友呢。

是秦简公的翻版。

但是,为啥献公没被黑呢?

因为献公就是被出卖的灵公的另一个儿子,人家只是夺回自己的东西而已,

他是夺回来了,但这时候的秦国因为内讧,雪上加霜,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

好在献公比上边几位靠谱得多,经过一些改革措施和艰苦奋斗,秦国在下坡路上走的慢了下来,但是,没有等到秦国回血,他就去世了。

接下来登上王位的,就是写《求贤令》的秦孝公。

此时的秦国,在献公的治理上,虽然有所改观,但改革侵犯的利益集团随时可能反扑,国外敌对势力随时进攻,秦国继续恢复下坡路的速度只是时间问题。

秦孝公无疑对秦国的现状和"吃枣药丸"的未来非常清楚,对自己和手底下那些人的本事也非常清楚。

于是,他不惜在求贤令里写出“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不仅要给你非常大的官,还要把秦国土地分给你的话。

然后,他把求贤令也推送到了中原六国。


按理说肯定是自己人用起来放心,为什么这个高薪职位,他也给别国人机会呢?他为什么对秦国和秦国的核心领导集团这么不自信呢?

这是各代秦王的统一参数。

不仅是秦,另一大国楚也是,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主动被同化”的历史,你不同化我,我就打你。

中原地区的文明才代表了高阶文明,秦穆公通过百里奚将中原文明拿出来主义,慢慢把分散型、部落型的秦国变成了奴隶制国家,终成一霸。

但是,秦国后几代一直吃奴隶社会制度老本和红利的时候,中原的文明已经在悄悄进化,早在郑国的子产主政时期,封建制度已经开始了萌牙状态,到了魏国李悝和吴起的时候,制度已经相当成熟。

秦惠公时,五十万秦军不敌五万魏军,不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社会制度失败。

大清朝那场人所共知的战役,几十万清军被人家几千人打得落花流水,和这次的性质是一样的。


奴隶主带领的五十万奴隶制士兵对封建精英带领的被从奴隶制中解放出来的拥有土地,拥有做人尊严的五万高阶文明军种,输是必然的。

大清朝那场,农业文明武装起来的部队,同样打得过工业文明武装的士兵。

另一个事实是。

秦献公就是因为年轻时长期流亡在魏国,领悟到了一些中原文明的经验,试着在秦国实行,竟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没留过学”秦孝公不行,所以,接下秦国这个烂摊子后,他急切的希望有六国的高阶文明携带者过来,给他念经。

这个“外来的和尚”终于来了,这个和尚就是商鞅。

这个就是秦国当时的现状。

不管商鞅用了什么方法,有争议的、无争议的,光明的、卑鄙的,秦国最后的强大就摆在那里。

只五年,秦穆公时代的盛景就重现。

又几年,就把之前数次大败秦国的魏国战胜,并且将之前丢失的国土全部收复。

当然,商鞅本事虽大,穿越到清朝一样玩儿完,只一个老佛爷,就分分钟钟教他做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