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場與南唐爭奪壽州的攻防戰中,後周是最終的勝利者,但在柴榮心裏,劉仁贍不是失敗者。所謂“英雄惜英雄”,柴榮當即下詔,以劉仁贍爲天平軍節度使兼中書令,詔辭中他高度評價了這位昔日的對手:“盡忠所事,抗節無虧,前代名臣,幾人堪比。

小說:三十歲前幹到節度使,趙匡胤這一點成就只有岳飛能比肩

此前,趙匡胤對唐軍的戰績是四戰四勝,勝率高達100%,堪稱後周對付南唐的第一殺器,先鋒重任非他莫屬。

由於征戰淮南的傑出表現,柴榮不斷給趙匡胤加官晉爵,授以節鉞,此時的他已是後周殿前都指揮使、定國軍節度使,是中央禁軍的高級將領。

趙匡胤沒有家世背景,也不會拍馬屁逢迎皇帝,他獲得別人夢寐以求的節度使頭銜時只有三十歲,晉升速度之快,超越同時代將領,前途不可限量。

節度使在唐朝乃至五代十國,是一個人人豔羨的職位,也是很多文臣武將奮鬥一生的目標,地位和權力比清朝的總督還要強勢。即便到了後來的宋朝,節度使被架空成爲虛銜,也是很多官員夢寐以求的職銜。

節度使位高權重,如果只靠個人奮鬥,三十歲能幹到節度使的實屬鳳毛麟角。兩宋三百多年,能靠自己奮鬥在三十歲前幹到節度使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趙匡胤,另一個就是岳飛。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位紅人一點都不驕傲自滿。對他而言,升官固然是一種獎賞,更是一種激勵,只有不斷取得新的勝利才能回報皇帝對自己的器重。

三月二日清晨,趙匡胤率軍向南唐軍營發動突擊。

周軍的突襲讓唐軍一片大亂,他們連對方來了多少人都搞不清楚,更別說組織抵抗了。趙匡胤率軍趁機左衝右突,肆意砍殺,連破南唐兩座營寨,斬首三千餘級,還順道切斷了南唐援軍供輸壽州城內糧草的祕密通道,超額完成皇帝交給自己的突擊任務。

周軍的犀利攻勢讓唐軍陷入恐慌,一時間軍中謠言四起,人心浮動,鬥志大減。南唐大將朱元抓住機會,機智地臨陣倒戈,率上萬士卒向周軍投誠。

朱元是這支南唐援軍中唯一能打仗、會打仗的將領,在軍中威望很高。他的舉動嚴重打擊了唐軍士氣,大部分將士已經在盤算自己的退路了。

柴榮終於等到這個機會,三月五日晨,他一聲令下,指揮大軍發起全面進攻。

張永德在北、李重進在西、趙匡胤在東,三面合圍,把唐軍殺得人仰馬翻、落花流水,主將邊鎬、許文稹等高級將領悉數被俘。

那位無能的總指揮陳覺也在營中,他再次發揮自己的逃跑專長,僥倖逃出生天,跑回了濠州,在那裏和老搭檔李景達會合。

主帥只顧自己跑路,可苦了那些敗軍之師,唐軍的數萬人紛紛自淮河向東逃竄。

柴榮不是李璟,當然不會講什麼“以德服人,縱之勿追”之類的鬼話,他親自指揮諸路兵馬,水陸並進,南北夾擊,向南唐潰軍窮追猛打。

一邊是鬥志全無的喪家之犬,一邊是士氣高昂的虎狼之師。唐軍倉皇東竄,周軍一路緊追不捨,南唐數萬逃兵或死或傷,或溺或降,幾乎被掃蕩殆盡。

是役,周軍大獲全勝,殺死、俘虜敵軍四萬餘人,繳獲戰船、糧草等物資無數。

至此,壽州外圍援軍全部被清除,壽州成爲徹底的孤城兼危城。

劉仁贍得知援軍慘敗,禁不住扼腕嘆息。自己之所以能堅守孤城,全賴朝廷不斷派兵援救,即便屢戰屢敗,依然不離不棄。哪怕只是遙相呼應,只要看見南唐旗幟高高飄揚,城內就始終保留着一絲反敗爲勝的希望。

然而,這一次劉仁贍很清楚,壽州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破滅了。

戰爭打到這個地步,勝負徹底失去懸念。柴榮十分敬重這位對手,他向劉仁贍發出最後通牒,信中說:城破在即,是戰是降,是福是禍,都由你自己選擇。

等待幾天後,柴榮沒有收到任何迴音,他還不死心,命十萬大軍圍到壽州城下,耀武揚威,三軍將士刀槍出鞘,劍拔弩張,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做大舉攻城狀。

這招果然奏效,城內很快做出反應,劉仁贍奉表投降了!劉仁贍居然投降了,柴榮難以置信。

三月二十一日,柴榮在城下舉行隆重盛大的受降儀式,正式接受南唐守軍投降。

按理說,作爲勝利方的最高統帥,柴榮應該驕傲地接受失敗方主帥的跪降,但柴榮沒能享受這一待遇,因爲壽州守將劉仁贍已經重病纏身,不省人事,連話都說不出來。

從九五五年十二月到九五七年三月,劉仁贍苦苦支撐壽州十四個月。

後周的鐵壁合圍沒有讓他懼怕,城內的彈盡糧絕沒有讓他放棄,南唐的全面潰敗沒有讓他絕望,甚至爲嚴肅軍紀對臨陣脫逃的愛子痛下殺手也沒有讓他崩潰。他是一個真正的鋼鐵戰士,真正的孤膽英雄。

但再鐵血的將軍也抵不過歲月的無情和疾病的折磨,這一年劉仁贍已經五十七歲,長期的軍旅生涯摧殘了他原本健壯的體魄,一年多近乎煉獄的拼死作戰和廢寢忘食,讓他疲憊不堪、重病纏身。壽州城內傳出降表時,劉仁贍的神志已不清醒,那封降表不是他真實意願的表達,而是城內守軍的二把手、監軍使周廷構代筆的。

周廷構不是孬種,但他很務實,主帥成了半個死人,周軍在城下耀武揚威,城破在即,再效忠報國也無補於事,於是他審時度勢,向周軍送去降表,而且是以劉仁贍的名義。

柴榮受降時,周廷構命人用擔架抬着深度昏迷的劉仁贍出城。

面對這位跟自己對峙一年多的鐵血將軍,柴榮的心情是複雜的。既恨劉仁贍的不識時務,負隅頑抗,導致周軍傷亡慘重;又惋惜其未逢明主,壯志難酬,敬重他鐵腕治軍,精忠報國。

所謂“英雄惜英雄”,柴榮當即下詔,以劉仁贍爲天平軍節度使兼中書令,詔辭中他高度評價了這位昔日的對手:“盡忠所事,抗節無虧,前代名臣,幾人堪比?朕之伐叛,得爾爲多。”

在這場與南唐爭奪壽州的攻防戰中,後周是最終的勝利者,但在柴榮心裏,劉仁贍不是失敗者。

消息傳到金陵,李璟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當着羣臣的面痛哭失聲。

李璟的失控既包含了對劉仁贍以身殉國的悲痛,更隱含着對國家和個人命運的擔憂,這位以詞聞名的帝王雖然能力一般,屢出昏招,但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是堅定的。

面對咄咄逼人的後周,他動搖過,猶豫過,甚至想過以六州之地換取兩國和平,但對壽州他始終沒有放棄,派出一波又一波援軍,試圖解圍。遺憾的是,除了這一點外,他的抉擇幾乎都是錯誤的,尤其是將統帥大軍的重任不斷交給錯誤的人,徹底斷送了反敗爲勝的希望。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