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中国古人对洗澡这事还挺重视。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

今年4月是第32个爱国卫生月,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主题为“防疫有我,爱卫同行”的爱国卫生月正在以各种方式嵌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大扫除、清理卫生死角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戴口罩、勤洗手成为形影不离的“习惯”,使用公筷、分餐也正成为餐饮等传统行业复苏的助推器。

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讲卫生的吗?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坚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勤洗澡、认真刷牙……追昔抚今,你会发现,现代许多个人卫生习惯是自古沿袭下来的。

视觉中国图

个人卫生

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爱国卫生运动需要每个人共同参与。因此,讲卫生得先从我们自己做起。例如,洗手、洗澡、刷牙。

古人多久洗一次澡?有什么讲究?其实,中国古人对洗澡这事还挺重视。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沐”字形如散发洗面,“浴”字状似人在盆中洗澡。洗澡,还需要专门的器具。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虢季子白盘”就是现存最古的浴器,距今约有两千六百多年了。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到了汉代,还出现了“休沐”,就是说官员们上了五天班之后,能专门休一天假来洗澡。更有人因为喜欢洗澡而著书立说,这就是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和他的《沐浴经》。

“洗发水”和“沐浴露”的发明也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左传》中就记载了人们用淘米水洗头发的场景。魏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澡豆”,由豆粉和药制成,既能去污又能护肤。不过,这些东西在当时是皇家特供,平民可轻易接触不到。

视觉中国图

古人也很注重口腔卫生。唐书《千金方》云: “凡食毕漱口数过,令人固齿。”宋代《医说》劝导人们“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

咱们的祖先刚开始用右手中指当牙刷用了。再后来,“杨枝牙刷”传入中国,又名“木齿”。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将杨枝一头咬软,蘸了药物刷牙,便令牙齿光洁。更简单的方法是用“嚼”的,跟长颈鹿似的嚼嫩树枝。

这幅“净齿图”源自莫高窟第159窟南壁《弥勒经变》,画面中僧人脖间围巾,右手执“嚼齿木”净齿,左手握盛水的净瓶,旁边一人手执长巾准备递给僧人。净齿用的器物称为“齿木”,主要用杨树、柳树、槐树等树枝做成,或圆或扁,长不过12指,短的只有8指(手指并列的宽度)。净齿于每日早晨、饭后进行,用时一端放入口中慢慢嚼成纤维状、绒絮状,然后用之揩刷牙齿,净齿之后还可以用齿木刮舌头。齿木为一次性使用,用过即可丢弃。

环境卫生

打造舒适优美人居环境,连公厕都有标准

古人早就意识到随地吐痰是坏习惯,唐代孙思邈就曾明确提出“常习不唾地”。

此外,古人还严禁在道路上乱倒垃圾,违者严惩不贷,绝不会姑息迁就。《汉书·五行志》:“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颜师古注引孟康说:“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渫人,渫人必斗。故设黥刑以绝其源。”

到了汉代,为了防止道路上尘土扬起,有损人体健康,要求路旁老百姓以水洒道。道路两旁没有住户的,由政府的洒水车进行洒水。《后汉书·张让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翻车”“渴乌”,就是当时的发明家毕岚制造的两种较大的洒水工具。“翻车”就是利用水车引水,使水喷到较远的地方去。“渴乌”是用曲形的筒子打气,能够把水冲激到较远的地方。这些洒水工具,经常设置在“南北郊路”,路上的灰尘便减轻了许多。

视觉中国图

至于住宅的卫生,早在夏商时代,就规定了丁亥日,要在室内大扫除消灭虫害。《礼记》有“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载。《养生类寨》指出“屋宇洁净无移气,不生瘟疫病。”《朱子治家格言》要我们养成搞好卫生的良好习惯, 天天“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视觉中国图

厕所也是环境卫生的大事。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说文解字》曰:“厕,清也。”《释名》:“厕或曰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

《庄子·庚桑楚》云:“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偃,就是厕所。翻译成白话,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卫生间,因为厕所的干净与否,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

不仅如此,古代对公共厕所也非常讲究,尤其是对厕所的修建。《墨子》云:“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从上述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历来重视环境卫生、屋宇的整洁。

健康生活

劳动运动相结合,才是健康生活方式

重视劳动和体质锻炼是古人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如东汉末年华陀首创“五禽之戏”,这是模仿虎、鹿、熊、猿、鸟而编的一套体操。勤于“动”,自然“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华陀弟子吴普坚持五禽之戏活了90多岁。现在的“八段锦”“太极拳”就是从“五禽戏”演变而来。

五禽戏。视觉中国图

我国还有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即借四时节气来定期突击扫除,灭毒防病,并进行体育锻炼。

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十二月……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阃,去尘秽,净庭户……”就指的是春节前大扫除。春节扫尘已沿袭至今,北方叫“扫房”,江南称“掸尘”,那是自发的、全国规模的、较为彻底的卫生大突击。

利用清明节大好春光来植树造林和锻炼身体,在古时规模很大。如《乾淳岁时记》上说:“清明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唐朝清明时节拔河、打球、放风筝、荡秋千……等娱乐体育活动就很兴盛。有首古诗描写荡秋千道:“满街杨柳绿似烟,划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清明节的这些活动,对古人的防病保健曾起了积极作用。

再如,端午节处于小满和夏至之间,昆虫、细菌极易繁殖,我们的祖先便采集艾叶,茸蒲悬挂门上以驱虫蚁,并将雄黄酒“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还开展大规模灭五毒(蝎子、蜈蚣、蛇、癞蛤蟆和壁虎)活动。

来源:紫金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