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中國古人對洗澡這事還挺重視。古人對廁所的清潔和衛生,非常重視。

今年4月是第32個愛國衛生月,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主題爲“防疫有我,愛衛同行”的愛國衛生月正在以各種方式嵌入到人們的工作、生活中。大掃除、清理衛生死角成爲日常生活的“標配”,戴口罩、勤洗手成爲形影不離的“習慣”,使用公筷、分餐也正成爲餐飲等傳統行業復甦的助推器。

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講衛生的嗎?不隨地吐痰、不亂倒垃圾;堅持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勤洗澡、認真刷牙……追昔撫今,你會發現,現代許多個人衛生習慣是自古沿襲下來的。

視覺中國圖

個人衛生

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

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愛國衛生運動需要每個人共同參與。因此,講衛生得先從我們自己做起。例如,洗手、洗澡、刷牙。

古人多久洗一次澡?有什麼講究?其實,中國古人對洗澡這事還挺重視。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沐”字形如散發洗面,“浴”字狀似人在盆中洗澡。洗澡,還需要專門的器具。我國古代文學中的“虢季子白盤”就是現存最古的浴器,距今約有兩千六百多年了。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更有人因爲喜歡洗澡而著書立說,這就是南朝的梁簡文帝蕭綱和他的《沐浴經》。

“洗髮水”和“沐浴露”的發明也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左傳》中就記載了人們用淘米水洗頭髮的場景。魏晉時期還出現了一種“澡豆”,由豆粉和藥製成,既能去污又能護膚。不過,這些東西在當時是皇家特供,平民可輕易接觸不到。

視覺中國圖

古人也很注重口腔衛生。唐書《千金方》雲: “凡食畢漱口數過,令人固齒。”宋代《醫說》勸導人們“早漱口、不若將臥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

咱們的祖先剛開始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了。再後來,“楊枝牙刷”傳入中國,又名“木齒”。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將楊枝一頭咬軟,蘸了藥物刷牙,便令牙齒光潔。更簡單的方法是用“嚼”的,跟長頸鹿似的嚼嫩樹枝。

這幅“淨齒圖”源自莫高窟第159窟南壁《彌勒經變》,畫面中僧人脖間圍巾,右手執“嚼齒木”淨齒,左手握盛水的淨瓶,旁邊一人手執長巾準備遞給僧人。淨齒用的器物稱爲“齒木”,主要用楊樹、柳樹、槐樹等樹枝做成,或圓或扁,長不過12指,短的只有8指(手指並列的寬度)。淨齒於每日早晨、飯後進行,用時一端放入口中慢慢嚼成纖維狀、絨絮狀,然後用之揩刷牙齒,淨齒之後還可以用齒木刮舌頭。齒木爲一次性使用,用過即可丟棄。

環境衛生

打造舒適優美人居環境,連公廁都有標準

古人早就意識到隨地吐痰是壞習慣,唐代孫思邈就曾明確提出“常習不唾地”。

此外,古人還嚴禁在道路上亂倒垃圾,違者嚴懲不貸,絕不會姑息遷就。《漢書·五行志》:“秦連相坐之法,棄灰於道者黥。”顏師古注引孟康說:“商鞅爲政,以棄灰於道必渫人,渫人必鬥。故設黥刑以絕其源。”

到了漢代,爲了防止道路上塵土揚起,有損人體健康,要求路旁老百姓以水灑道。道路兩旁沒有住戶的,由政府的灑水車進行灑水。《後漢書·張讓傳》就有這樣的記載:“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翻車”“渴烏”,就是當時的發明家畢嵐製造的兩種較大的灑水工具。“翻車”就是利用水車引水,使水噴到較遠的地方去。“渴烏”是用曲形的筒子打氣,能夠把水衝激到較遠的地方。這些灑水工具,經常設置在“南北郊路”,路上的灰塵便減輕了許多。

視覺中國圖

至於住宅的衛生,早在夏商時代,就規定了丁亥日,要在室內大掃除消滅蟲害。《禮記》有“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載。《養生類寨》指出“屋宇潔淨無移氣,不生瘟疫病。”《朱子治家格言》要我們養成搞好衛生的良好習慣, 天天“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視覺中國圖

廁所也是環境衛生的大事。古人對廁所的清潔和衛生,非常重視。《說文解字》曰:“廁,清也。”《釋名》:“廁或曰圊,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

《莊子·庚桑楚》雲:“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偃,就是廁所。翻譯成白話,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時候,看客廳、看臥室還要看衛生間,因爲廁所的乾淨與否,是檢驗房屋質量的標準之一。

不僅如此,古代對公共廁所也非常講究,尤其是對廁所的修建。《墨子》雲:“於道之外爲屏,三十步而爲之圜,高丈。爲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從上述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歷來重視環境衛生、屋宇的整潔。

健康生活

勞動運動相結合,纔是健康生活方式

重視勞動和體質鍛鍊是古人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如東漢末年華陀首創“五禽之戲”,這是模仿虎、鹿、熊、猿、鳥而編的一套體操。勤於“動”,自然“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華陀弟子吳普堅持五禽之戲活了90多歲。現在的“八段錦”“太極拳”就是從“五禽戲”演變而來。

五禽戲。視覺中國圖

我國還有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即借四時節氣來定期突擊掃除,滅毒防病,並進行體育鍛煉。

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一書中說:“十二月……不論大小傢俱灑掃門閫,去塵穢,淨庭戶……”就指的是春節前大掃除。春節掃塵已沿襲至今,北方叫“掃房”,江南稱“撣塵”,那是自發的、全國規模的、較爲徹底的衛生大突擊。

利用清明節大好春光來植樹造林和鍛鍊身體,在古時規模很大。如《乾淳歲時記》上說:“清明節……都城人家皆插柳滿檐,”唐朝清明時節拔河、打球、放風箏、盪鞦韆……等娛樂體育活動就很興盛。有首古詩描寫盪鞦韆道:“滿街楊柳綠似煙,劃出清明三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清明節的這些活動,對古人的防病保健曾起了積極作用。

再如,端午節處於小滿和夏至之間,昆蟲、細菌極易繁殖,我們的祖先便採集艾葉,茸蒲懸掛門上以驅蟲蟻,並將雄黃酒“揮灑牀帳間,以避蟲毒”,還開展大規模滅五毒(蠍子、蜈蚣、蛇、癩蛤蟆和壁虎)活動。

來源:紫金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