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女人和孩子的錢最好賺,所以,最近幾年,親子餐廳一直都比較熱。可是,我們發現,整個餐飲市場,並沒有一個做的出色的親子餐廳品牌。爲什麼?

我是田廣利,最近就親子餐廳的話題接受了北京晚報的採訪。過去幾年我一直對親子餐廳及親子經濟有所關注,做過深入的思考。下面再分享一些關於親子餐廳的看法。

電商的快速發展,把傳統零售業顛覆了。爲了生存,爲了對抗電商,各商場、購物中心大量引進強調線下體驗的業態;加之“再窮不能窮孩子”觀念的盛行,人們很願意在孩子身上花錢。於是,“餐飲+親子概念“業態火了起來,誕生了各種各樣的“親子餐廳”,成爲倍受關注的市場熱點。

但是,親子餐飲熱了好多年了,市場上並沒有出現有影響力的品牌,親子餐廳大都不溫不火,甚至是曇花一現。

理想很熱乎,現實卻冰涼。看起來讓人眼前一亮的“親子餐廳”,爲何就做不起來呢?

首先,親子餐廳先天不足。“餐飲+親子”業態,十年前也有市場需求,爲什麼那時候商場不引進呢?道理很簡單,因爲其賺錢效率和市場容量遠遠低於零售。現在,商場引進“親子餐廳”,意味着商場客流和招商遇到了大問題。親子餐廳跑到客流不足但租金不便宜的商場開店,本想抱商場的大腿,卻被商場當成了大腿,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其次,“餐飲+親子”在邏輯目標人羣定位上有致命傷,存在過度細分市場的問題。

親子餐廳,主要瞄準孩子及其家庭的消費。從一個城市來看,親子餐廳把目標人羣從全城人口縮小至有學前兒童(0-6週歲)的城市家庭,而帶小孩子的家庭通常會選擇就近消費,年齡+距離+消費能力,再加上消費偏好等因素,形成了對目標人羣的多重細分,使一個商圈內有效的潛在顧客數量相當相當少,導致餐廳生意相當難做。

第三,親子餐廳的生命週期太短了。好不容易吸引到新顧客,想把他們培養成經常消費的忠實顧客。但孩子們很快就長大了,而且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喜好,再加上家長喜新厭舊,也許沒等餐廳收回投資,孩子及家長已經不再喜歡、不再光顧了。對餐廳來說這顯然是個悲劇。

第四,親子餐廳的運營過於複雜。不管做什麼生意,越簡單就越容易管控和運營,越容易賺錢。親子餐廳在很小的空間裏增加了娛樂、教育、文化等太多的元素,餐廳服務員還得兼任幼兒教師、娛樂場管理員等各種角色。這事兒想想就複雜,做起來更復雜。

第五,親子餐廳追求“既要、還要”。結果一個都做不好。親子餐廳在商業模式定位上可以演變成以下三種:

模式1、以子(孩子)爲中心,孩子是主角,成人是配角。孩子的天性是玩,喫飯時也想玩。於是親子餐廳就成了以玩爲主的場所,在餐飲的基礎再加上游樂、體育、手工、音樂、美術、教育、文化等等,最終是寓教於玩,寓喫於玩。這樣的餐廳已經大大偏離餐飲了,成了迷你版的帶有餐飲服務功能的綜合性娛樂場所了。

模式2、以親(成人)爲中心,成人是主角。成人的主要需求是喫喝,這樣的親子餐廳自然是以餐飲爲主,然後爲孩子提供遊樂場所和設備,以及配套的服務,消除孩子對成人用餐的干擾。

模式3、親子兼顧型,既要讓孩子玩的開心,還要讓大人喫喝高興。這是理想中的局面,做起來很複雜。由於有更專業的適合大人們消費的餐廳,也有更適合孩子玩樂的場所,極難兩者兼顧。

我發現市場上的親子餐廳在創建時想的很美,多數都希望能“既要、還要”。但通常只能做好其中一點,導致餐廳進入娛樂教育或傳統餐飲的領地,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自身弱點被無限放大,在競爭中陷入被動。

真正適合做親子餐廳的,是那些掌握與孩子有關資源的企業,比如幼教,兒童影視、遊戲、出版、玩具、互聯網平臺,兒童服裝、食品等,他們可以把親子餐廳當作展示、體驗、互動交流的場所,即使餐廳不賺錢,也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的利益。

普通餐飲企業,也許可以給餐廳加上一點親子元素,爲顧客提高附加值,吸引帶孩子的家庭前來消費,提高他們的滿意度。麥當勞、海底撈都做過這樣的努力,但那只是錦上添花,不宜對此寄予太多希望。至於其他沒有相關優勢資源的企業和個人,開親子餐廳時需要慎之再慎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