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们在巴尔干地区向北非划了一条直线作为分界,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保持罗马帝国稳定发展下去,谁也不会料到,之后这个地区变得矛盾重重,形形色色的争端都在这里此起彼伏。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有着“巴尔干耶路撒冷”之称的萨拉热窝被刺杀,引起了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不满,谈判的方式最终没有解决双方的问题。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8年11月,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向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阵营求和,持续四年的战争宣告结束。

协约国阵营为了妥善解决战后问题,召开了著名的巴黎和会。这场会议不仅是一场只属于胜利者的会议,更是一场只属于强者的会议,因为和会上商议的条款最终只有三个人决定,他们分别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蒙梭以及美国总统威尔逊。

巴黎和会进展的非常顺利,至少表面上如此,每一个国家或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部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和会上表现回到英国一定会得到民众的支持;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期待彻底摧毁德国的愿望得以实现;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只要不违背他内心的正义和公平,一切都好说。

换句话说,这场会议就是关于利益的交割,根本没有起到任何妥善解决战后问题的目的,而战后造成的满目疮痍,导致多数国家的人民陷入饥饿与恐惧,则是完全被排除在外的,尤其是德国。

德国是欧洲的经济支柱,德国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欧洲其他国家。德国向其他过国家出口商品,保证了欧洲内部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且德国还为其他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帮助他们摆脱贫穷。

欧洲同时向庞大的海外市场出口产品,以换取海外市场廉价的商品,提供给欧洲内部,欧洲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可以享受到非常好的生活,对每天也充满期待。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之指出,合理消费,自愿劳动,不仅为资本主义积累大量财富,也是整个资本主义精神的基石。

实际上,大战之前的欧洲人也确实这样做的,他们将自己的财富储蓄起来,留给子孙们用,如果长期这样积累下去,周而复始,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可是外部环境也有改变的时候。

欧洲海外地区,尤其是美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美国生产的产品国内就已经消耗掉一大部分,与欧洲交易部分变少,原本勤劳的欧洲人不能像以前那样购买到廉价的产品,而付出的劳动确实越来越多。原本牢固的欧洲社会,慢慢出现裂痕,矛盾已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一个火星就让整个欧洲爆炸了,并将战火燃烧到了整个世界。

所以,战后的任务是致力于恢复原本就已经支离破碎的经济体系,将增加的人口生存需求与食品资源协调起来,医治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一个稳定而和谐的欧洲对他本身甚至于世界都是非常必要的。那些精英们到底是不懂,还是不屑于懂,或者是被利益蒙蔽了眼睛,从他们在和会上的表现就能看得出来。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经常和威尔逊总统私下交谈,争论的问题总是无足轻重。在大会上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他主张在政治上严厉惩罚德国,判处发动战争的德国战犯,要求德国赔偿英国所有的经济损失,用来弥补英国短缺的财政,也为了给他支持的国民一个交代。

巴黎和会之前,劳合·乔治刚刚获得连任的资格,虽然他知道自己连任没有任何问题,为了彰显自己确实有能力带领英国走出战争阴霾,他还是向民众许下了承诺,为所有人提供一个更快乐的国家。

法国总理克里蒙梭,一个老于世故的政客,对其他人的性格了如指掌,因此会上的每次发言都可以击中要害。按理说这样一个政客,会对惩罚德国为首的战争发起国所导致的后果做出确切的判断,只可惜,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爱国。

爱国,应该是优点啊,不错,但他过于爱国了,以至于面对该如何夺取法国应有的利益的时候,将一切与法国无关的事情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保证法国在欧洲不可动摇的地位,就是将德国压下去,如今好不容易将德国击溃,怎么可能让德国恢复元气呢?对敌人的仁慈就是自己的残忍,政治中根本就没有“脉脉温情”的余地。

美国总统威尔逊相对于上面二位,最不像政治家,这也和他的出身有关。威尔逊从政之前是一个大学教授,进入政界以后,也不免带有一些书呆子气,他不像上面两位那样要求苛刻,相反显得宽宏大度。德国由于没有资格参与会议,将本国战后重建的希望也寄托在了威尔逊的身上。

也正是因为学者出生,忘记了理论与实际的差异,在老练的劳合·乔治和克里蒙梭面前,显得无比幼稚,如果说他是柏拉图笔下的那种哲人王领导者,也不符合他的表现,总之,他更像是神龛里的木偶,虽然受到尊敬,却被奸猾之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加上远道而来,对欧洲实物缺乏相应的了解,只要不涉及到根本问题,不触及他的底线,他就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最终,劳合·乔治和克里蒙梭巧妙地用文字将一切不合理掩盖了起来,联合骗过了威尔逊,《凡尔赛和约》正式生效。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大会上的固执己见,几十年后,将全世界又拖入了战争的泥潭。

《凡尔赛和约》作为巴黎和会上通过的重要合约,既没听取其他战胜国意见,也没有提前告知德国。假设德国看过了《凡尔赛和约》,可能战争还会继续下去。

那么和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概括来说,就是摧毁德国完善的经济体系。

德国的经济体系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对外贸易,二是煤炭和铁矿的开采,三是运输业和关税体系。《凡尔赛和约》主要针对的就是前两点。

英法要求德国将对外贸易船只的一半,哪怕是建造之中的,也要交给协约国使用,并且协约国一旦需要大型船只,德国必须保证为协约国建造,用来抵消德国的战争赔款。德国海外殖民地的一切权益全部交给协约国,并且殖民地上的所有德国人的赔款予以没收。

这些要求已经是明目张胆的将德国从海上贸易赶出去了,即便是恢复元气还是需要很久。

英法要求德国将煤炭产量和铁矿产量最大的几个地区个割让给协约国,而德国剩下的煤炭产量还要作为赔款的一部分缴纳给协约国,每年需要缴纳的煤炭产量数字高达2500万吨。

煤炭和铁矿是德国的经济的支柱,这种要求无疑已经将德国经济摧毁,手段如此狠毒,不得不说英法政客实在是厉害。

厉害归厉害,这种从政治方面考虑的要求超越了对其他方面的考量,于是,造成的后果又反过来影响政治,因为煤矿和铁矿表面上打击的是德国,实际上英法等国也受到影响。煤矿和铁矿作为当时工业的基础,人为建立了那么多的障碍,最终不仅白白浪费人力物力,也会让整个欧洲工业发展滞后,工人生活得不到改善。

运输业和关税体系并没有遭到太大破坏,但是德国境内的道路运输交给其他国家管理,涉及到主权问题,就是一种耻辱了。

作为德国向协约国支付的战争赔款,《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总额为2690亿金马克,偿还的形式包括三种:一、黄金,船只以及股票;二、割让领土之内的财产;三、按年分摊的收入,部分为现金,部分为煤炭铁矿等实物。

那么,当时的德国有能力偿还这些赔款吗?答案是没有。英法等国自然知道不可能做到,他们就是要将德国彻底毁灭。实际上,一直到2010年10月3日,同时也就是东西德完成统一的20周年纪念日那天,德国才偿还完了所有一战的赔款,总共用了92年,将近一个世纪。

合约通过之后,不仅引起了德国的不满,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也波及了整个世界。

英镑作为当时的世界货币,信用稳固,但是世界大战却动摇了英镑的地位,战争造成黄金外流,致使英镑贬值。为挽救英镑的地位,不得不采取超额发行货币的政策,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演变成为了1929年,有史以来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大萧条。

德国一战的战败所造成的影响在国内积习甚深,而大萧条带来的冲击无异于雪上加霜。美国陷入泥沼,脱身都很困难,只好停止了对德国的援助,德国国内失业率飙升,民众将这一切都归罪与协约国,直接导致了极端主义的泛滥,魏玛共和国倒台。

1933年,希特勒乘着德国内乱,成功上位成为总理,六年后,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早在巴黎和会结束之后不久,一位寂寂无名的英国财政官员,为了抗议《凡尔赛和约》的不合理,愤然向政府辞去了职务。

辞职后不久,这位官员就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他认为条约过于苛刻,甚至预言了还会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果然,都被他言中了,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这名官员名字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后来他所提倡的宏观经济措施,拯救了美国的大萧条。

“人们不总会毫不挣扎地死去,他们在痛苦中可能颠覆机构的残余部分,并湮灭文明本身”,凯恩斯的这句话,今天仍有警示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