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尼布楚條約》,這部條約的原文用拉丁文、俄文、滿文書寫,唯獨沒有用中文書寫,這是爲什麼呢?

尼布楚條約的俄方談判代表是戈洛文。
此前,尼布楚是中國的土地,屬於蒙古王爺的牧地。隨着沙俄的強大,逐步向中國東北滲透,佔領了尼布楚,修建了一座城池。爲了保護尼布楚,還在中國的土地上修建了雅克薩要塞,作爲侵犯中國東北的橋頭堡。
康熙收拾完三番之後,開始收復東北失地。於是,1685年,清康熙帝派兵攻擊雅克薩,佔領了這座城市。 而此時的沙俄也在西線開戰,與土耳其打了起來。
當時,沙俄是彼得大帝當家,就派戈洛文與中方談判。
從彼得大帝到戈洛文,都希望以談判解決爭端,避免東西兩線作戰。

中方的談判代表是領侍衛大臣索額圖、都統佟國綱、尚書阿喇尼、左都御史馬齊、護軍統領馬喇等等。
這場談判耗時很長。1688年5月30日,索額圖等從北京出發,一年後的1689年9月7日,中俄才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
《尼布楚條約》以滿、俄和拉丁文三種文字簽訂,以拉丁文本爲雙方共同簽署的正式的文本。看看粗體字,很多人就奇怪了,中俄簽訂條約,爲啥要在拉丁文上簽字呢?
這要從傳教士說起。

當時,中俄兩國的最高統治者都想以談判結束東北邊境的衝突。彼得大帝正在和土耳其打仗,而康熙也想盡快結束衝突,好集中精力收拾蒙古的葛爾丹部落。所以,康熙認爲應該制定一個對俄國人有極大約束力的條約。但是,因爲語言不同,所以康熙派出兩位西方傳教士。
第一位傳教士是張誠,他是法國人。1685年,受法王路易十四派遣,來中國傳教。第二位傳教士是徐日升,他是葡萄牙人,1673年來到中國,因爲精通音樂,擔任欽天監,襄助治理曆法,兼任宮廷音樂教師。他對中國音樂亦有研究,每聞中國歌曲,即能仿奏  。
在康熙等人眼中,這兩位傳教士屬於高級知識分子,精通多國語言,於是就讓他們隨着索額圖去談判。經過兩人的斡旋,最後中俄雙方讓步,達成了統一意見。
最後,落到紙面上時,大家就開始考慮用什麼文字書寫。當時,中俄代表遇到一個苦境,中國人不懂俄語,俄國人不懂中文。最後,中俄找了一箇中間路徑,決定以拉丁文書、俄文、滿文書寫條約,雙方在拉丁文書寫的條約上簽字。
之所以在拉丁文條約上簽字,中方就很好理解了,拉丁文屬於傳教士的通用語言,肯定不會讓條約走樣。沙俄之所以同意,是因爲沙俄內部也有很多傳教士,他們非常精通拉丁文,所以也能保證用拉丁文書寫的條約,不會走樣。
於是,中俄雙方就在用拉丁文書寫的條約上簽字。沒用中文,還有一個原因,中俄談判雙方,包括傳教士,對中文用的都不是特別流利!

後來,沙俄認爲這份條約對俄羅斯人不公平,讓原本無人佔領的土地,劃給了大清,且將責任遷怒給了傳教士。根據資料記載,這份條約簽訂後,彼得大帝將沙俄境內的傳教士全部清除,還關閉了教堂和會所。【參考資料:《徐日升、張誠與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尼布楚條約》】(作者:每日漢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