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

當我們說起這40年,我們會說些什麼?

“記得以前……”,“想不到現在……”

我們更喜歡用這樣的句式來講述故事。

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國家的發展進程,

更寫入每一個普通人的生命歷程,

它關乎我們的衣食住行,

參與我們的喜怒哀樂,

它是我們不可磨滅的鮮活的“日子”……

視頻來源:福建畫報、福建省檔案館、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新聞中心聯合制作的《改革開放40年•印跡》系列報道

曾經,打電話也是個“體力活”。

早期的“搖把子”電話,

在20世紀70至90年代的縣城與農村,

人們仍是通過這種電話與外界聯絡。

“搖把子”電話

與此同時,電報也是人們常用的聯絡方式之一。

20世紀70~80年代,廈門郵電的電報員正在使用55型有線電傳機收發電報

無論是“搖把子”還是發報機,

在當時不僅數量十分有限,

而且通訊費用昂貴,效率低下。

爲了發報、打電話,

人們往往要長途跋涉,排隊使用,

還經常碰上忙線等情況。

到了1982年,全國第一個

萬門程控電話交換系統在福州市正式開通,

讓通訊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1980年,原福建省郵電管理局與日本富士通株式會社在福州簽定引進萬門程控電話系統的合同

1980年,福州萬門程控機房工作場景

自此之後,電話漸漸地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中,

高昂的價格讓它成爲當時家庭“三大件”之一。

20世紀90年代,電話、電視機與收音機曾並稱爲家庭的“三大件”

一個家庭只有一部電話的年代,

大家都經歷過爲了等電話或是打電話,

在家等上幾個小時的情況。

電話成爲了首選的通訊工具,但受限於空間。

後來,電話亭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拔地而起,

成爲了那個年代獨有的城市風景線。

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隨處可見的公共電話亭

20世紀90年代開始,

一個新詞走入了人們的生活中——“大哥大”,

第一代便攜式電話,外型笨重,

在那個年代,擁有它卻是身份的象徵。

大哥大

工薪階層也有屬於自己的移動通信設備

——BP機。

在公共場合,滴滴聲一響,

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把手伸向腰間查看BP機。

早期的BP機

專賣店裏,BP機、“大哥大”各有市場

在便攜通訊設備的初期,

“小靈通”也曾佔有一席之地,

外型小巧、價格親民、功能多樣的特點,

讓它深受大衆喜愛。

“小靈通”不僅可以隨時隨地接打電話,還具備上網功能

21世紀,手機逐漸成爲唯一移動通訊設備,

與“大哥大”、BP機、“小靈通”的曇花一現不同,

手機始終是移動通訊的唯一設備,

而且隨着科技的發展,

手機的功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擁有一部手機,在當時代表着時尚與前衛

隨着技術發展,手機不僅增加了短信、彩信、拍照等功能,外型上也花樣百出:滑蓋、翻蓋、全鍵盤等等

智能手機的推出,改變了手機的傳統定義,手機從單純的通訊設備,蛻變爲集支付、娛樂、生活服務於一體的“口袋中的電腦”

無處不在的移動支付

手機直播出現在各大活動的現場

如今,各行各業以及人們的生活都被手機極大地改變了

手機的全能化離不開強大的技術支持,

近年來,數字化建設的腳步日趨加快,

“大數據”時代正悄然到來。

2017年9月30日,福建省最大的雲基地——中國電信東南雲基地在廈門正式啓用

通訊技術的飛躍,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免費享受國家圖書館海量數據資源

當前,5G的熱度,已經遠遠超過信息通信領域的範疇

技術的發展,

讓我們一點點改變溝通的形式,

溝通的進步,

又讓我們與生活有了更爲多彩的聯結。

圖 / 大海峽圖片庫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問題

請立馬聯繫我們

- THE END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