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曹恩惠

編輯 | 王立峯WLF

4月26日,A股新增8家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的上市公司。

隨後,東方網絡(002175.SZ)將於4月29日被*ST,毅昌股份(002420.SZ)、鹽湖股份(000792.SZ)則於4月30日接力。

這些被*ST的新面孔中不乏知名企業,如“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下稱*ST雛鷹,002477.SZ)、老牌上市公司美麗生態(下稱*ST美麗,000010.SZ)、“中信國安系”國產葡萄酒企中葡股份(下稱*ST中葡,600084.SH),它們均拉響了退市風險的警報。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每年的3月至5月,是*ST股集中誕生的時期。過去五年裏(2015-2019),*ST股的陣營始終保持着不小的規模,這背後則是一批又一批上市公司在退市邊緣演繹着新舊交替的戲碼。

界面新聞統計發現,這五年來,A股共計217家上市公司先後被*ST(含創業板暫停上市情況,下同),每年新增*ST股數量的均值爲45家。這其中,12家上市公司僅在這五年裏就多次“披星戴帽”。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的*ST股陣營還出現了不太樂觀的現象:無論是新增*ST股數量,還是首次被*ST的上市公司數量均較去年有所抬升。

這些新出現的*ST公司真的都要“末日狂奔”而奮力保殼嗎?界面新聞分析發現,對於其中的不少公司而言,“披星戴帽”或只是爲“業績爆雷”而施的權宜之計。

*ST股數量居高不下

在滬深兩地交易所發佈的股票上市規則中,列出了十多種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具體情形,常見的情形指向對上市公司的淨利潤、淨資產、營業收入、審計報告等方面的考覈。需指出的是,創業板上市公司無*ST過程,取而代之的是直接暫停上市,但在情形的認定上也包括前述指標。

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A股公司,其證券簡稱將會標記上*ST,俗稱“披星戴帽”。這區別於ST,後者代表“其他風險警示”含義,而不至於觸及終止上市的紅線。

界面新聞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至今,217家A股公司先後被*ST。

【深度】*ST股的2019風暴

被*ST的公司分佈在化工、有色金屬、醫藥生物、汽車等28個不同的行業(此處爲申萬行業一級,下同),而化工、機械設備、採掘行業的*ST股數量高居三甲——五年裏,這三個行業分別有27家、25家和15家上市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此外,汽車、公用事業、農林牧漁以及傳媒行業都是*ST股出現的高發地,這些行業五年裏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上市公司數量都超過10家(含10家)。

【深度】*ST股的2019風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增*ST股行業的分佈中,汽車板塊首當其衝,共計6家公司被(或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這一數量超過去年四年的總和。

【深度】*ST股的2019風暴

而各年度的數據顯示,新增*ST股數量最多的年份爲2017年,共有54家上市公司在當年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018年,新增*ST股數量有所下降,減少至43家。不過,今年,這一數字有所抬升。截至目前,界面新聞統計發現,包含樂視網(300104.SZ)等創業板公司在內,本年度將有48家A股公司面臨退市風險,這一數量爲五年來第二高。

更令人在意的是,每年出現的首次被*ST上市公司數量方面的變化。

【深度】*ST股的2019風暴

在4月26日新增*ST股中,就有*ST雛鷹、*ST榮聯(002642.SZ)以及*ST科林(002499.SZ)這三家首次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上市公司。接下來,還有24家上市公司將因連續兩年虧損被*ST,這其中又會新增15家首次*ST的上市公司。至此,本年度首次*ST的上市公司數量爲24家,較2018年增加4家,僅次於2016年的數量。

新增*ST股與首次*ST股數量的雙雙走高,似乎預示着A股2019年的保殼行情將會十分激烈。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普中虧損紅線“魔咒”

滬深兩地交易所認定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第一種情形,是上市公司兩個會計年度經審的淨利潤連續爲負值,即連續兩年虧損(需要指出的是,創業板公司則是連續三年虧損)。這一條件的設置,是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考察。但令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被*ST的上市公司都栽倒在這一條件前。

今年新增的48家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上市公司,其遭*ST的原因分爲四類:連續兩年虧損、2018年淨資產爲負、2018年營收低於1000萬、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深度】*ST股的2019風暴

界面新聞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新增的48家*ST股公司中有43家公司是因或將因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淨利潤虧損,數量佔比高達91%。

虧損原因導致*ST的高佔比現象同樣在2018年出現:當年新增的43家*ST股公司中,30家是因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淨利潤虧損,數量佔比接近70%。此外,這年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也是一大主因,共有12家公司因此被*ST。

不過,2018年、2019年的數據表明,虧損紅線始終是上市公司遭*ST的最大“魔咒”。尤其是在今年,因上述原因而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司數量劇增得十分明顯,包括青海百億大型化工企業鹽湖股份、知名車企*ST海馬(000572.SZ)、車聯網明星概念股*ST榮聯以及國內製糖龍頭國企*ST南塘(000911.SZ),都未能逃脫,出現大額虧損。

財務數據顯示,鹽湖股份、*ST海馬、*ST榮聯以及*ST南塘2018年虧損分別爲34.96億元、16.37億元、13.61億元、13.63億元。除此之外,待*ST的上市公司中,猛獅科技(002684.SZ)、斯太爾(000760.SZ)也是虧損大戶,其公告2018年分別虧損21.87億元、12.90億元。

還需注意的是,在今年出現的首次遭*ST的上市公司中,幾乎都是因觸發連續兩年淨利潤虧損的條件而靠近退市邊緣,如已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ST菲達(600526.SH)、*ST安凱(000868.SZ)等,共計有22家。

一位不願具名的機構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2018年年報披露完畢後,不少上市公司將因觸發連續兩年淨利潤虧損而被*ST,這實際上與今年年初A股出現了商譽、壞賬等資產減值項目密集“爆雷”有關,引發今年出現虧損的上市公司數量增多。

對此,界面新聞記者結合Wind數據發現,截至4月26日,滬深兩市共計446家上市公司宣佈2018虧損(含業績預告),較2017年增逾97%,幾乎接近翻倍。

“假面”*ST股

面對上市公司不斷爆出鉅虧情況,交易所頻頻發出問詢函,質疑是否出現“業績洗澡”的現象。所謂的“業績洗澡”,指向上市公司利用財務手段調節業績指標,多爲公司有意壓低壞年景的業績,將利潤推遲至下一年度體現,促成下一年度業績大增的假象。

而“業績洗澡”的常用手段,就是大規模的計提商譽、壞賬準備等資產減值準備。上述機構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2018年上市公司盈利普遍遭遇一定的壓力,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默契般地選擇大額計提商譽等資產減值損失,由此造成今年1月底、2月初A股頻頻爆出“業績雷”的現象。

爲此,部分上市公司甚至不惜付出“披星戴帽”的代價。

根據界面新聞記者的統計,今年新增的48家*ST公司均計提資產減值損失。這其中,有11家公司所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額超過10億元,以鹽湖股份最高,擬計提28.64億元。此外,還有4家公司擬計提5億元至10億元。

被*ST意味着,2019年這些公司需要走上“保殼之路”。然而,對於不少上市公司而言,這條“保殼之路”並不難走。根據界面新聞的統計,今年新增的48家*ST公司有35家披露了一季報或預告一季度業績。這其中,有22家*ST公司今年一季度盈利好轉,整體情況較爲樂觀。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一部分上市公司來說,其目前的市值也不允許其淪落爲真正的“殼資源”。例如,截至4月26日收盤,鹽湖股份、中原特鋼(002423.SZ)都是百億市值,*ST雛鷹的市值仍有85億元。

因此,在部分上市公司眼中,今年被“披星戴帽”恰似年初所爆出“業績雷”的副作用。

實際上,截至目前,僅有*ST嘉陵(600877.SH)、*ST集成、*ST金泰(600385.SH)、德豪潤達(002005.SZ)、凱瑞德(002072.SZ)、猛獅科技等6家公司正在推進重組,以全力保殼。

不過,被*ST的確是一種“自降身價”的舉措。

4月26日,新增的8家*ST公司——*ST金泰、*ST美麗、*ST中葡、*ST宇順(002289.SZ)、*ST雲投(002200.SZ)、*ST雛鷹、*ST科林、*ST榮聯全部以跌停價格開盤。截至當日收盤,除*ST雲投跌幅收窄外,其他七家公司全部跌停報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