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平平淡淡的週末,今天剛剛過億的大盤還不到國慶的三分之一,對影院經理來說,這種門庭冷落的景象已經維持了一個月。

  消極沮喪的情緒在蔓延,有一組大盤圖片在朋友圈瘋傳。

  2012年電影院3600家,單日票房2488萬,2013年電影院4400家,單日票房3189萬,(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衆籌平臺)2014年電影院5500家,單日票房4381萬……2018年電影院超10000家,票房3225萬。

  在過去的6年裏,電影院數量越來越龐大,但單日票房卻經常被打回原形。

  還有一組數字,在過去的10個月裏,關停影院接近300家,意味着每天都有一家影院倒閉。近三個月內因營業調整等原因,沒有票房入賬的影院已經多達2100家,佔全國影院總數的五分之一。

  票房不行、影院無入賬甚至倒閉,電影院市場難道真的彈盡糧絕,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嗎?

  在蒐集大量數據並採訪了多位行內人士之後,我們發現了實際情況並沒有外界所渲染的那麼嚴重。

  真實情況主要是以下五點:

  1. 電影院沒有倒閉,相反依然在新興市場機會的推動下,不斷地增長,截至10月31日,今年新開影院達到了1100家,對比300家倒閉的,抵消後還有800家的增長。

  2. 在過去的這些年裏,中國影院數迅速擴張,抓住的是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機遇,影院的開店邏輯是尋求市場空白。去年影院突破4.5億塊銀幕時的數據是,對應成熟的海外市場我們每1.8萬人擁有一張銀幕(僅以城鎮人口計算),北美是每8000人擁有一張銀幕,兩者之間還有一倍的差距。而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爲58.5%,這意味着,縣城以下數億居民可能一年到頭還沒看過一次電影,而在廣闊的四五線城市,依然還沒有完全被影院覆蓋。

  3. 2015年至今,影投市場跟文娛其他領域一樣,經歷了房地產、金融幾大熱錢來襲又退卻的喧囂,單銀幕價格被哄擡,形成有價無市的怪景,但隨着資本的清醒,票房增速的回落,經營壓力加劇的影院將會主動尋求整合。

  4. 而在擴張、整合的同期,電影院內部因爲設備革命,會引發一輪新老更替,有院線行業人士認爲,拓普世紀數據所顯示的近三百家影院關停兩千多家影城調整,正是優勝劣汰的結果。

  5. 國慶檔經歷了一波票房負增長,今年下半年持續至今的市場冷清是因爲內容供給不足引發的短期陣痛,很多影院經理依然相信,“一旦大片來了,依然會門庭若市”。比如普遍都認爲下週《毒液》上映有望製造一波小高潮。

  總之,就終端而言,現在依然是中國電影最好的時期,一萬家電影院,超過5.4萬塊銀幕,幾萬名影院從業者爲電影產業鋪設好了最好的管道。更大的問題來自上游,就硬件基礎來說,中國電影一年要出現多個《戰狼》《藥神》《紅海行動》已經具備了條件,接下來,就看內容生產者們如何把握機遇了,不過留給大家的時間不多了。

  影院真的都要關門了麼:

  老舊的必然死去,可惜的是那家租約到期的明星店

  在過去十個月裏,每天都在關停的都是一些什麼影院?他們真的是因爲大盤不行餓死的嘛?

  珠江影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中影南方電影新幹線總經理張海燕以其一線的觀察認爲,目前關停的近300家影院,只有一部分是因爲票房不景氣關停的,其中大部分還是在這一波市場推動下的硬件革命下,被淘汰了的老影院,而那些營業調整的,可能都正在倒逼着自己進行技術升級。

  從2009年的《阿凡達》引發3D和IMAX的普及開始,國內的影院,在票房高速增長的利好推動下,在硬件上開啓了一輪迅速的更新換代,普通氙燈放映機升級激光放映,銀幕清晰度從0.8K到2K,又到4K,普通3D音效變身環繞體驗全景聲,中國的電影院體驗,無疑已經是全球最領先的了。技術拉動消費,很明顯的例子,如果一個區域突然多了一家IMAX影院,巨大的技術優勢可以迅速搶到票房冠軍。

  而在這個過程中,三四五線城市裏位置不佳,設備落後,甚至還用的0.8K農村放映機的那些“古董”影城,如果不更新就只能面臨淘汰的命運,而不甘心被淘汰的只能自覺進入設備升級的行列。

  當然也有特例,其中極少部分看起來好好的影城也突然關門了。

  上週五,晚上快12點了,廣州老城區寶崗大道廣百新一城廣場的UME國際影城,影院經理目送着最後一波觀看《鐵血戰士》的觀衆散場,這也是他在這家影院工作的最後一天,第二天,這家經營了12年的影院將停止營業。

  廣州UME國際影城是老牌影投公司UME在廣州的唯一一家影城,來自拓普世紀的數據,這家影院在擁有180多家影城的廣州一直保持着不錯的票房成績,常年都排在13名以前,票房最好的2012年還拿到了第7名,即使是停業的今年,票房截止營業最後一天也達到了2400萬,在廣州城排名第12。

  但就是這樣一家在當地知名度和票房都排得上號的影院,突然關停,目前UME影院對外的說法是租約到期。但有知情人士透露,實際上是商場到期後要求續約時必須漲租。有一位當地影投公司的老闆還曾與商場接觸過,但最後也被高昂的租金所嚇退,其透露,一年算下來,做到兩三千萬的票房都不能盈利,“基本上給業主打工了”。目前最新的消息是,現在業主把UME這一塊地租給了廣東省廣影業,接下來這裏會重新開起另一家影院。

  類似UME國際影城這種市場表現非常好的明星影城,卻因爲租約到期突然關停的現象,在行業內並不新鮮,9月底,深圳票房排名第一的橙天嘉禾影城突然停業,同樣引發行業震驚,這家影城是橙天嘉禾在內地開的的第一個門店,有十三年的歷史,曾長期位列深圳票房第一,也曾創過全國票房第4的成績,媒體超前點映以及明星宣傳新片都會選在嘉禾,稱得上是當地的地標性影院。最終卻也因爲租期已到,無奈被業主趕走。

  記者瞭解到,現在影城跟業主的租約一般都在十年以上,甚至是十五年,極少有五六年的,但儘量如此,也不能保證一家影院可以一直在一個地方開下去。不過像廣州UME國際影城,2006年開業,營業12年,從投資回報上來說,肯定早已賺到錢了,只是可惜了多年建立起來的會員體系,只能不捨地給大家退錢了。

  影投市場接下來會迎來什麼:

  老家的影院依然在新建,有些影院急需找買家

  在影院之上的影投市場,實際上依然還在不斷投入,來自拓普世紀的數據,截止10月31日,新增影院達到了1114家,抵消300家不到的關停數量,依然有800多家的增長,可見這個市場,總體依然還是屬於高速增長的態勢。

  記者翻看了最近一週新增的12家影院(10月29日-11月4日),(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衆籌平臺)既有成都、長沙、西安、合肥、長春、西寧、南寧這樣的省會城市,也有四平、南通這樣的三線城市。

  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在部分區域7、8家影院扎堆惡性競爭的一二線城市,如果能夠找到空白點,依然還有機會。這也是部分一線城市影院還在增長的原因。

  中影南方電影新幹線今年三月纔開業的廣州市海珠區德金影院就是這樣的例子,開業剛剛7個多月,已經達到了1200多萬票房,大大出乎投資方意料。究其原因,這家影院在區域位置上,周圍沒有比較大的商超,之前一直沒有電影院,但是位於一個商住樓,人流密集,同時還靠近地鐵中轉站客村,所以一開業就激發了大量的潛在觀衆。

  在影院投資擴張的地域選擇上,UME影院創始人吳思遠曾分享過,他看重的是城市的發展,在大部分人還在成熟區域,搶佔租金很貴地段的時候,他更願意選擇去一些有發展潛力的地方。比如在重慶,在南岸區還不飽和,租金還很便宜的時候,UME開了一家高檔影院,在當地培養了兩三年就變成了龍頭影院。

  這些年中國的最大趨勢就是城鎮化,影院的擴張也是跟隨這一波城鎮化而出現的,從這一點來理解影投公司的影院擴張,可能要比單純從票房增長角度理解要貼切的多,對影院投資方來說,只要城鎮化正在進行的地域,就依然還有建影院的機會。

  跟抓住空白區域新建影院同期的是兼併整合,張海燕認爲,接下來將迎來一波整合潮。

  今年票房增速放緩,甚至個別檔期出現負增長,加上影院數的迅速擴張,市場被稀釋,單銀幕和單座的收入肯定是在下滑的。很多小影投面臨壓力。

  現在國內的這一萬家影城,分佈在300個影投手中,資源極度分散,今年年中橫店影視董祕在與投資機構交流時表示,自建影院平均成本在800萬元,而單塊銀幕的平均收購價在400萬左右,且處於有價無市狀態,行業整體對併購持謹慎態度。

  但這種僵持局面很快就將打破,之前影院價格被抬高全都是因爲行業湧入了太多的熱錢,但隨着國慶檔票房回落,小崔事件負面影響,現在資本已經不再看好影視行業,甚至出現了大量資金抽離的趨勢,未來過於泡沫的價格必然回落。張海燕說,“現在我可以明確地講,很多影院成本價都可以收購走。”

  娛樂資本論也從側面瞭解到,萬達電影已放緩了影院新建的速度,並破例對外開放了加盟通道。

  電影院如何尋找突圍之道:

  以後除了爆米花,可能還要賣咖啡了

  對於影院來說,雖然拿到了票房52%的分成,但卻依然需經歷漫長的盈利之路。

  記者瞭解到,2012、2013、2014年建成的影院,因爲成本較低,大多可以在3-5年內回本,而近3年所建的影院,很多投資回本期已經拉長到七八年甚至八九年。不過,因爲今年資本市場不再那麼看好影院市場,很多影院的建設成本也在縮減。

  承擔了這麼大的回本壓力,影院急需在電影票房之外,製造其他的收入來源,畢竟走進影院的觀衆,放在互聯網的概念裏,都算是流量了。不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橫店影視、金逸影視上半年的營收構成裏,票房收入都在75%以上。

  目前營收構成最好的萬達電影,今年上半年觀影收入佔營收的65.65%,其次是廣告收入(17%),最後是賣衍生品、爆米花、汽水等的商品銷售收入(13.5%)。不過這一成績跟非票收入佔到收入一半的北美成熟市場依然有差距。

  東西文娛之前有數據顯示,目前在國內,影院的各項收入毛利率,票房實際上是最低的,扣除了人工、水電、房租,毛利率大約只有分賬票房的10-20%,真正毛利率高的是廣告收入(60-99%)和商品銷售收入(50-75%)。

  實際上,包括萬達在內的影院都已經抵達了一個收入和經營的瓶頸,急需尋找新的增長點,萬達的財報顯示,其567家電影院在1-9月產生了75.4億票房,同比增長15.6%,累計觀影人次1.82億人次,同比增長17.2%,這個增速跑贏了電影大盤,說明觀衆還是最喜歡去萬達看電影。但營收和淨利潤增長速度,都不及票房,營收同比增長7.06%,淨利潤同比僅增長0.31%,這家公司的賺錢能力正在原地踏步。

  到底要如何突圍,可能每個影院都在思考,除了老生常談的衍生品,這恰恰是國內電影院的短板,(投黑馬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衆籌平臺)很多影城已經在摸索一些新業務,比如傳聞萬達正在醞釀在自家影院裏賣咖啡,還有一些影城在引入書吧、兒童樂園區等形態,反正只要能裝入影城的都在試。

  對影城做個性化的運營,也許是一大方向,去除影院的連鎖氣質,在經營上增加靈活度,授予單店影院經理更大的嘗試權限,比如廣州珠江邊的太古倉影院,由以前的太古倉碼頭改建而成,因爲瀕臨江邊,適合散步,同時旁邊有時尚餐飲,現在已經被打造成了年輕情侶約會主題的影院。作爲最成熟的線下娛樂空間,影院理應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文章來源於:娛樂資本論摘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