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天眼攬才難?全國青年紛紛應徵:我們不是“垮掉的一代”

話題熱度還未散,好消息就傳來了!

“天眼”一工作人員表示,“不知道爲啥,這兩天我們收到了將近40份簡歷。”一度遇冷的招聘突然熱了起來,這已讓人倍感振奮,而讀罷這些求職信,讓人心頭更暖——

“從小就喜歡宇宙”“期待能爲射電望遠鏡做貢獻”“默默無聞地做一顆螺絲釘”“國有招,我必應”透過這些隻言片語,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求職者的那顆赤子之心和濃濃的家國情懷。

從自我介紹來看,其中有留學海外的高材生,有實踐經歷豐富的工程師,亦有滿腔熱情的畢業生,可謂人才濟濟。而應徵這份“錢少活多離家遠”的工作初心,或是爲了自己的天文夢,或是爲了自己的家國情。

在這些求職者的價值排序中,理想情懷是排在第一位的,被外界討論最多的“10萬年薪”反倒成了次要因素。這樣的選擇,再次展現了當代青年的風貌,也給了全社會更多信心。

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中,始終有矢志報國的傳統。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更有太多人滿腔熱忱“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最艱苦的年月,一大批有志青年放棄了國外的優渥待遇,輾轉回到百廢待興的故土,“要把一生奉獻給祖國,爲改變她貧窮落後的面貌,爲她的獨立、強盛、繁榮而奮鬥。”

就拿錢學森來說,一段聽證記錄今天聽來依然直擊人心——

我有國士,舉世無雙!

正是得益於老一輩科研精英的無私付出,新中國才能在內外交困中站穩腳跟。而在之後的每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都湧現出了太多拳拳報國者。袁隆平、黃大年、鍾揚……他們深耕於不同領域,卻都沒有榮華富貴的追求,只有義無反顧的執着。

當歷史的接力棒遞給“80後”“90後”,一些人開始擔心,“垮掉的一代”“在蜜糖罐里長大的他們”還會有那麼濃的愛國精神、奉獻精神嗎?畢竟在愈發喧囂浮躁的當下,各種誘惑紛至沓來,薪水待遇環境強度似乎每一樣都可能動搖這些年輕人的意志。

然而近些年,已經有太多事實證明,個性張揚的當代青年,骨子裏依然流淌着傳統的熱血。當各方面都在擔心“天眼”的“10萬年薪”招不到人時,一羣應徵者以自己的堅定宣示:時光荏苒,中國青年的報國傳統依然得以傳承。

社會爲此感到欣慰,也正是基於這份欣慰,更呼籲相關部門給愛國報國的人才足夠的職業尊榮。今天,中國是舉世矚目的新興大國,也是名副其實的科研大國。跟當年相比,我們更有能力支持重大科技創新,也更有條件保障人才的實際訴求。讓一流人才收穫一流待遇,讓他們心無旁騖幹事創業,也是給全社會傳遞出一種鮮明的價值導向。

“天眼”招聘難峯迴路轉,暖心之餘,期待能夠舉一反三,以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助力追夢人抵達更遠的未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