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李白的唐诗,再看杜甫的唐诗,很明显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差别。李白的唐诗多数风格明快,充满豪情仙气;但是杜甫的唐诗则沉重许多。

在唐诗300首当中,杜甫的入选的诗歌是最多的。在入选的这些诗歌作品当中,多数都呈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比如唐诗300首中杜甫最凄惨的诗句: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且看全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唐诗的题目是《兵车行》,写的是唐玄宗时期当时发动对边疆的战争而大肆抓壮丁的情况。“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真可谓是民不聊生,让人不忍卒读。

开篇诗人对于当时的场面进行了整体描写,“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写送行的人,或送别儿子,或送别丈夫,大家都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因为这离别可能就是生死之别!

“行人但云点行频”写出当时抓壮丁是很常见的现象,十五岁就要出征“十五北防河”,到了四十岁也还要服从徭役“四十西营田”。很多人去的时候还是青少年“里正与裹头”,但是到了“头白还戍边”,即便是年迈也还需要坚守在边疆!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而“千村万落生荆杞”更写大肆抓壮丁之后乡村没有了劳动力,只剩下凋敝破败……但是即便如此,依然面临“县官急索租”的状况,这种压迫是今日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最后是杜甫的感慨,“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当前的形势下还是生个女儿好,至少“犹得嫁比邻”好歹能存活下来;生儿子有什么好处呢?随着将士们奔波到边疆,最后“埋没随百草”!

在古代那个男尊女卑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杜甫能写出这样的唐诗来,由此也能看出现实世界对他的冲击之大了。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