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狸推薦

當你問孩子“什麼是幸福”,孩子想到的,是四年級人教版教材《幸福是什麼》中的答案;

當你問孩子“狼和羊誰更好”時,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羊,因爲“羊代表正義”,“狼代表邪惡”。

得出答案很容易,但孩子們在答案背後的思考卻很少。

今天小海狸來跟大家聊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

它是英文critical thinking的原譯,千萬別以爲它崇尚的是批評和挑刺,它真正強調的是:

不盲從、不迷信,聽什麼做什麼都有理有據。

1941年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首先提出了這個概念,他聲明

必須具備三個特質

傾向以審慎的態度思慮議題和解決難題。

對理性探索與邏輯推理的方法有所認識。

有技巧地應用上述的方法。

對於孩子們而言,無論接受什麼信息,都應該讓他學會辨識、質疑、論證、反思。

通過更辯證的思考方式,教會孩子們如何聽、如何提問、如何表達。

01

如何傾聽

傾聽的核心是分辨信息的真僞。

每一天,孩子們接受到的信息很多,而分清楚

事實和觀點,

是開始批判性思維的前提。

01.

分清事實和觀點

什麼是事實呢?事實就是客觀發生或客觀存在的事件和現象。它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但卻有真假可辯。而觀點恰好相反,它是一個人對待一個事件的價值判斷,帶有很強的主觀性。

舉個栗子,我們怎麼和3-6歲的小豆包們聊事實和觀點的區別?

當左圖中Jasmine說冰淇淋很好喫時,這是一個觀點;而右圖中Willam說冰淇淋是由於乳製品做成的時,這就是一個事實。

當我們聽到“尼斯湖水怪存在於英國“時,我們知道這是在描述一個事實,那麼,這一信息就比聽到”尼斯湖水怪很神祕”這種觀點性信息,更值得我們花費時間進一步思考和論證。

02.

鑑別真假相關

除了讓孩子們理解事實和觀點之外,即使是小學生也都需要明白:一件事和另外一件事之間的關係,也叫“相關性”。

比如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大學讀好學校就一定能有更高的收入,大家一定會堅信不疑。背後的邏輯是:因爲名校畢業生畢業後收入更高,所以畢業院校和收入水平正相關。

但如果用這種思考方式套用下面的問題:在青島,冰淇淋賣得好季節,溺水人數明顯提升,所以冰淇淋的銷售和溺水人數呈現正相關。

或者:隨着北京大學校園中的樹越來越高,北大附近的房價越來越高了,所以北京大學的樹和房價也是正相關。

這些論證是不是很荒謬?仔細想想,冰淇淋賣得好和溺水人數升高都因爲天氣變熱;北大的樹和房價升高都因爲時間趨勢的變化,這些完全不具有直接聯繫。

而我們的孩子在聽到這些關聯句時,如果能多想一想他們相關聯的原因,應該能在未來看清很多廣告的迷惑,揭穿騙局也更懂自己。

02

如何提問

美國私立高中的課堂學習策略:

材料閱讀——提出疑問——得出結論

會提問在美國高中已經成爲最基本的學習技巧。提問的內容取決於每個人閱讀材料的深度,也是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

5W1H式提問是很經典的幫助孩子們問什麼的提問框架,也是我們閱讀材料、判斷信息的高精度過濾器:

面對任意一個信息,從六個角度延展你的疑問:

Who

這是誰說的話?

該人在該領域是否具有權威性?

是否確信這句話的出處是這個人說的?

他說這些話又是否有依據?

What

這句話或這個信息想說的意思是什麼?

這是一個事實還是觀點?

支持這句話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如果是因果關係,那麼原因是否充分?

如果是相關關係,那麼是否做了迴歸數據分析?

Where

這句話是在哪裏、什麼場合說的?

說話人的態度是否受到了環境的影響?

如果是公開講演或者大型論壇,那麼可信度就會高很多;要是私人場合聊天,就更可能信息不夠準確。

When

這句話是什麼時候說的?

即使是真理和知識都具有時效性。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前,世界地圖中沒有美洲板塊是正確的,但新大陸被發現後就必須顯示美洲板塊。

Why

他們爲什麼會這麼說?

是有自己的主觀立場還是有客觀的論證過程?

How

他們是怎麼說的?

這個怎麼說,主要是看他們如果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是引用名人名言,還是拿出數據支撐還是歸納論證?

當然,培養孩子學會提問的時候,不妨

從和孩子對話開始。

蘇格拉底和弟子對話時,就常常使用這種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他也算是提問界的鼻祖了。

打個比方,我們可以試着問孩子:“地球是什麼形狀的?”他回答:地球是圓的。我們可以按照順序繼續提出以下問題:

1.誰說的地球是圓的呢?

2.那他是在哪兒說的地球是圓的啊?

3.他什麼時候說的?

4.他們爲什麼說地球是圓的?

5.他們是怎麼說的?

03

如何表達

哈佛大學第21任校長查爾斯·威廉·埃利奧特曾風趣地說過:我從不孤單,因爲總是有人和我幹仗。

真理越辯越明,真正一流的思想者是熱衷於思辨的過程的。而哈佛、牛津的面試試題也無不要求孩子們在表達中提出自己的思考:

重要的不是答案和結論,而是思維的過程。

“蘋果汁喝一口兌一次水,幾次之後才能將濃度降爲原來一半?”“怎樣才能用硬幣把桌子填滿?”這是孫葉樂參加劍橋大學工程專業面試時被學界泰斗問及的兩個問題。

被牛津大學數學專業預錄取的劉依麟也談到:“

牛津、劍橋更看重學生可教與否,而不是已經懂得多少。

思維活躍的學生即使專業能力有所欠缺,有了教授的引導,依然是可造之材,而一些專業知識掌握得寬泛卻不知道如何表達思維過程的孩子,卻不太具有發展潛力。”

我們完全可以選取孩子們喜歡的主題開始練習。比如:讓孩子說一說,你認爲恐龍還可能生活在地球上嗎?你相信外星人客觀存在嗎?

我們還可以試着和孩子們討論這些問題:1+1=?

答案是2的話,是在標準代數思維下得到的答案;

答案是1也有不少理解方式,比如當1代表的是1只筷子的時候,2只筷子等於1雙筷子;

答案還可以是61,當前面的1代表1小時後面的1代表1分鐘,答案就是61分鐘;

……

這個問題還能得出很多答案,只要孩子能拿出有說服力的理由和證據,就是正確答案。

這些開放式的問題能讓孩子們更懂得獨立選擇和表達的意義。

除了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外,如何diss別人也是一個技術活。

反駁他人觀點,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是對同一主題不同主張的探討,不是爭吵,更不是相互的詆譭和諷刺。保羅·雷格漢姆在他的書《how to disagree》中就把反駁分了衆多層次:

我們能看到,最有效的反駁是駁斥對方的主要論點,雖然孩子們不一定能立刻理解這麼複雜的內容。但是至少我們需要讓孩子們理解如何是和而不同,理解如何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時最有力量。

說了這麼多,

其實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是讓孩子獨立思考和判斷,不盲從輕信、不人云亦云,這是改變世界的前提力量。

就像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授何曼·哈洛尼所說:

是的,我們看重高分,我們更看重:這個人將來會成爲社會優秀的一員嗎

?他們將來有一天會不會有特別的創造?會不會創造人與人、思想與思想之間新的聯繫與關係。

嗨狸想說

教育的精神是一個時代變化最好的註腳,我們的孩子們,屬於未來時代。一個需要時刻擁抱不確定、需要享受精神的開闊與自由的時代。

請不要把孩子們變成儲存知識的容器,父母老師的傳聲筒,他們應該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腦去審視世界和自己,得出自己的判斷,發出能照亮未來的聲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