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俄羅斯SS-18“撒旦”導彈:SS-18洲際彈道導彈是兩級液體燃料慣性制導的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從1979年開始裝備蘇聯部隊執行作戰任務,是前蘇聯研製的第四代洲際導彈。6、俄羅斯“白楊-M”導彈:白楊-M導彈是俄羅斯上世紀90年代研製、部署的最新戰略導彈型號,也是其上世紀90年代在國外部署的唯一新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


10、俄羅斯“布拉瓦”彈道導彈: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完全借鑑了“白楊”-M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研製經驗,具有突防能力強和圓概率誤差較小等特點。該導彈與“白楊”外形相似,只是射程略微降低,爲10000公里。“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仍然採用三級火箭助推,使用固體燃料作爲推進劑。它是俄羅斯現在組成二次核打擊能力和核三位一體的組成部分。


9、俄羅斯SS-19彈道導彈:俄羅斯的SS-19洲際彈道導彈配備有最先進的裝置,可以突破梯次配置多層防禦系統。還可以對SS-19洲際彈道導彈進行技術改造,使其能夠攜帶多個假目標和干擾裝置,進一步提高其攻擊和突破能力。


8、法國M-51彈道導彈:M-51彈道導彈是法國原子能軍需事務局和法國原子能總署研製的新一代潛射戰略核導彈,裝備在法國凱旋級戰略核潛艇上,它的研製是法國爲確保其戰略核威懾力量的有效性,實現國家安全戰略以及實現更新換代的需要。


7、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民兵3洲際導彈是美國的一型固體洲際彈道導彈,研製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於20世紀70年代正式服役。作爲上一代“民兵2”的改進型,“民兵3”對於再入階段的性能做了大幅改進,成爲美軍第一型裝備了分導式多彈頭的地對地戰略彈道導彈。


6、俄羅斯“白楊-M”導彈:白楊-M導彈是俄羅斯上世紀90年代研製、部署的最新戰略導彈型號,也是其上世紀90年代在國外部署的唯一新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


5、中國“東風-31A”導彈:東風-31彈道導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裝備的一型陸基遠程彈道導彈,是中國首型固體燃料遠程彈道導彈,也是中國第二代戰略導彈。


4、美國“三叉戟”導彈:三叉戟是美國三叉戟式潛射洲際導彈,服役中,分爲三叉戟二型、三叉戟一型。美國計劃將它裝在俄亥俄級潛艇上,而後在1989年加入太平洋艦隊,在1992年加入大西洋艦隊。其中有9枚在建造時就裝上本型導彈,有8枚原來裝一型導彈的潛艇將改裝以容納二型導彈。


3、俄羅斯“輕舟”導彈:PCM-54“輕舟”導彈(北約稱爲SS-N-23 Skiff)----屬於俄羅斯第三代潛射洲際彈道導彈。2007年7月9日,進入俄羅斯海軍武器庫。導彈的射程可達1萬千米以上。按照計劃,從潛艇上發射導彈的目的是檢測海上戰略核力量的安全性。導彈的戰鬥部在規定時間內降落在試驗場,擊中目標。


2、中國東風-5A洲際導彈:中國開始對其核導彈部隊進行現代化:利用相同數量的改良型、以固體發射井爲基礎的東風-5A導彈替換了早期的東風-5導彈,並且研製出了射程爲7000-8000公里、固體燃料推進、機動型新導彈東風-31,以及更大的射程在11200公里以上的東風-31A導彈。

1、俄羅斯SS-18“撒旦”導彈:SS-18洲際彈道導彈是兩級液體燃料慣性制導的重型洲際彈道導彈,從1979年開始裝備蘇聯部隊執行作戰任務,是前蘇聯研製的第四代洲際導彈。SS-18導彈由於其大當量、高精度和分導式多彈頭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打擊硬目標的能力,被認爲是第一次打擊武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