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語宣道貴德抱無得一,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爲,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啓大智慧

上章言“生”,生有大德,有大德然不可見,故曰玄德。玄德常存,故曰常德,雖不可見,存存不滅。眼不可見,心則可見。世人用眼不用心,老子棒喝之。老子言“玄德”,感世人眼不見生之大德,故心無感恩。冀望世人心生智慧,玄覽覺照“生”之玄德,生起感恩之情。

有生則有子,有子則有母。有子有母,萬物乃昌。世人知子忘母,豈人子之德乎?故人子應”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此爲本章要旨。知子守母,不忘本也。

此章的重要性是提出了“既知其子,復守其母”的認識論,這也是修道士的根本修法。修道士要真正見道,必須遵循老子提出的知子守母的修法,這是證道的妙法。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說:“功不可取,美不可用,故必取其爲功之母而已矣。篇雲,既知其子,而必復守其母。尋斯理也,何往而不暢哉!”

後世有“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格言,從成功中尋找成功的道理不如從失敗中尋找成功的道理。華人重視歷史,希望從歷史中尋找失敗的教訓,從而避免失敗,不要在同一個地方第二次跌倒。老子把知子守母表達爲一個普遍的真理,遠遠超出史官的智慧。

王弼說:“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以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道德經》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崇本息末”。崇本息末是《道德經》傳給世人的法音。王弼說:“母,本也;子,末也。”知子守母是崇本息末的精髓所在。

第五十二章

第一段: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

第二段:既知其母,復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

第三段: 塞(sè)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第四段: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第五段: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wèi)身殃,是爲襲常。

此章經文分爲五段。第一段經文: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

河上公注:“始,有道也。道爲天下萬物之母。”人的追溯力極爲重要,因爲有了人的追溯力,就知道“天下有始”,如果沒有追溯力,則豈能知“天下有始”?既知天下有始,則天下有道就無可爭辯了。可見,追溯力是人從事科學研究的必要工具,更是見道的必要工具。

科學研究是見道的初級階段,見道是追溯力的終極階段。見道與科學研究是不相違的,所以道家思想成爲中華傳統醫學的基石,能夠促進身體健康,更能發現健康的心流,從而促進心靈的健康。身體健康是子,健康的心流是母。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也是養生思想。保養身體是養生,保養心流是養生主,養生主就是養生母(養生之母)。莊子不提倡養生而提倡養生主,就是老子知子守母思想的演化。茫茫人海中,沒有一個人因爲養生而成功的,但確實有因養生主而成功的。

“天下母”是天地的創造者,“道生之”(道生萬物)已經宣說道就是天地的創造者。不認識道,就不認識“天下母”,按儒家教法就是不孝,按道家教法就是無明。明是《道德經》對最高智慧的稱呼,相當於佛教的般若,大圓鏡智,妙如來藏。

佛教無明一詞正是從《道德經》中吸收過來。神明一詞也是從道家的明演化而來,成爲華人信仰的主神。儒家要世人認識母親,老子此段經文同樣要世人認識母親。老子宣說,不認識道這位“天下母”就是最大的愚癡,最大的不孝。初學者以爲道家不講孝道,也不懂孝道,這是對道家的誤解。

華人思想家中,最懂孝道的不是“孝行第一”的曾子(《孝經》的作者),而是莊子。莊子《天運篇》孝道六句真言令孝子永世難忘。“(養孝易,以敬孝難)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而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比較而言,以食物奉養雙親是容易的,以心存敬意孝養雙親是很難的;比較而言,以心存敬意孝養雙親是容易的,而心裏真正忘記雙親是很難的;比較而言,我作爲兒子忘記雙親還是容易的,但使雙親忘記我這位兒子是萬難的;比較而言,使雙親忘記我這位兒子是容易的,使雙親既忘記我這位兒子又忘記天下的存在是萬難的。

比較而言,使雙親既忘記我這位兒子又忘記天下是容易的,使天下把我這位(父母的和天地的)兒子忘記的一乾二淨是萬難萬難的;即使我已經把天地的大恩大德忘記的一乾二淨,但天地還是繼續供養我這位天地之子以陽光、空氣、水、食物等養生之物,同時還讓我雙腳踩在大地上,不至於墜落。

曾子也說不出這樣深刻的孝道真言。“母”不僅用來喻道,同時也是弘揚孝道,弘揚華人的核心信仰。五十四章宣說“子孫以祭祀不輟”的妙理,使家族血脈傳於無窮。老子深刻宣說“身、家、鄉、國、天下”之間的關係。《道德經》中隱含了深深的孝道情懷,只是被初學者輕輕放過了。

王弼注:“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可以爲天下母矣。”由於人的追溯力,道顯形了,萬物的種子(胚胎)孕育而成。按華人古老的常識,父親提供種子,母親提供孕育。按現代生物學知識,父親和母親各自提供種子,神聖結合後,父精母血形成胚胎,母親又提供孕育之所。“道生之,德畜之”暗指這個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