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现在每每回想起小时候过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冰冻矿泉水直接喝的画面,就心痛不已。学中医学的太晚了!尽管现在中医知识比以前普及很多,每年夏天中医人也都因为过冷的空调和冷饮跟身边人做斗争。文中作者说冬天吃冰凌倒不出问题的地方读者不必较真,那时是没有条件喝口热水。总之,暑夏当令,切莫贪凉!

为何寒食饮冷让他们在暑天走上不归路?

作者/杨清云

身边二件案例:

一、王某暑天玩麻将,过午多时散场,回到家中又渴又饿又热,打开冰箱,切了一大盘冰冷牛肉,配着二瓶冰镇啤酒,狼吞虎咽,一扫而光。不一会腹痛剧烈,不等120来到,命即归天。后传闻:患胃穿孔致死。因为冰冷的东西突然大量入胃,致血管迅速收缩痉挛、缺血坏死……

二、夏某,一个开日杂批发部小老板,其门市后面搭建一个铁皮棚子当贮货仓库。

暑天有客户要一件滞销货。夏某正愁卖不出去此件货,为此,他进入到蒸热的铁皮库棚扒找、搬挪,最终也没找到那件滞销货,又热又渴又急的他,浑身汗水,额头上的汗水蜇得眼睛睁不开,他就让客户先等一等,自己弄了一支藿香正气水挤入一瓶冰镇纯净水中,痛快畅饮,然水未饮尽,人忽倒地,最后医院确诊:人似中暑,又冰饮快速入胃,产生应激反应,致突发心梗而亡!

据说夏某平时身体非常结实,自称健如铁疙瘩,然而一瓶冷饮却让他命归西天。

其实,天越热越不能饮食冰冷之物,反倒是冰天雪地之时饮食冰冷之物,问题反倒没这么严重(注意速度要慢进食)。

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主流人群都知道,在没有暖水瓶,没有电加热,没有制冷设备,又缺衣缺食又缺柴火,谁冬天能有热开水喝?谁夏天能有冰镇冷饮享受?那时的人们冬天在外干活,渴了啃几口冰凌,吃几口雪是常态。夏天,在外干活,渴了,就着野外的沟水喝饮夏日之温水,更是常态。

本人是60后,小时候亲身经历和目睹这种状态。更不用说解放前的主流人群之生存状态是啥样!

可以说,自此之前的千百万年,人类的进化史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走过来:夏饮温热冬饮寒。

生命在天地间产生,又在天地运变中进化,形成了与天地息息相应的生存状态:即寒热温凉则逆之,升降沉浮则顺之。

具体表现为:由春至夏,太阳越来越近,天气越来越热,天地间阴消阳长,阳气浮升于外,越来越旺。人与之相应:阳气也浮升于外表,毛孔渐开以排汗泄热毒,阴气则渐潜于内,以守阴精防郁热,形成“内寒格局”以顺应酷夏之热。

此时在没有人为制冷设备的条件下,人们吃喝的东西都是在夏日气温下的温热饮食,千百万年都是这样!何来冷饮之喝?

现在有种误论,认为暑夏时,人体形成的“内寒格局",是一种虚病之态,所以要吃热性食物一一如姜来中和!其实这种认识大错特错!因为这种“内寒格局"是人体与天地相应的正相常态,是为适应暑夏之气的一种良性反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渡过盛夏酷暑。

而那些因先天或后天造成内寒阳虚体质的人,遇上这种“内寒格局"之时令,即所谓寒上加寒,才可以适宜一一夏吃姜!对于内经讲的平人和今之健康常人是不可的,否则谓之逆天地而行。

冬天则相反:由秋至冬,太阳越来越远,天越来越冷,天地间阳消阴长,阳气潜藏,阴气当令。人体与之相应:阴气浮升于外,毛孔闭收,外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阳气则内伏于里,开成“内热格局",以顺应寒冬之冷。此时人们吃喝的东西都是冬日气温下的寒冷饮食(不要拿现代人的条件想象古代主流人群冬天常能吃热喝温。70年代初做饭能用上“洋火"生火的人家是有条件限制的)。

所以,冬吃寒冷夏食温热是千百万年的常态!这已进化植入到人类的基因内了!

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快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但根植于人体内的基因的进化是缓慢的,是不能与之同步相应的。

所以,今人暑夏饮食寒冷之物与道相背,与天地相应所逆,不亡必病,即使当时不病,积久累多,暗耗阳寿,加遇它邪,自然病出,也不为怪!

时下,暑夏当令,不要因贪凉图一时之爽,大餐凉食冷饮,伤身耗阳,搞坏身体,弄出大事!

——END——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 中医书友会,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李小五

⊙运营编号:GYZX000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