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是我国近代史上无法抹去的伤痛。

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绕过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化身两个强盗,疯狂的抢劫和破坏,最后还放了一把大火,使得这件艺术瑰宝,付之一炬。

历史应当铭记。

但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是,圆明园的名字。

圆明园里竟然有个“明”字,难道大家不觉得奇怪吗?满清入主中原后,不仅推行剃发易服的制度,还大肆搞文字狱,比如《明史》案,光是凌迟的人就达18人。

文字狱一出,文人稍不注意,就会惹祸上身,顾炎武的甥孙徐骏,有一篇诗作,“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结果以大不敬之罪,被判斩立决。

所以,凡是带“明”、“清”二字,都是禁忌。

那么圆明园里,为什么有个“明”字?

文字狱在历朝历代中皆有发生,以满清最为严重,史学家都这么评价: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

满清皇帝中,一生写了四万首诗的乾隆,则把文字狱推向了巅峰。

可以说,乾隆跟文字有仇。

而圆明园,是乾隆他爷爷康熙修建的,他爸爸雍正即位后开始扩建,使得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定型。

到了乾隆这儿,他跑到圆明园旁边额外修建了两座园子,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

别以为圆明园就是我们想象中的大花园,闲暇时光,带着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前来短暂地旅游度假消消乐。

实际上,圆明园功能远不止于此,内阁、六部、军机处都在圆明园里有值班房,因此夏天的时候,乾隆会在此“避喧听政”。

这就有味了!

乾隆痛恨“明”字,却天天腻歪在圆“明”园,这脸不打得啪啪响?

按照盖章狂魔乾隆的性子,就不想给圆明园换个名字?

大清自有国情在此!

圆明园乃乾隆的爷爷康熙赐给乾隆的爸爸雍正,匾额上的“圆明园”三个字,是康熙亲自提笔题上去的。

作为孙子的乾隆,哪里有胆子按个文字狱的罪名到爷爷头上?只能选择视而不见。

况且,圆明园的“圆明”,还跟乾隆的爸爸雍正有关。

雍正打小信佛,西藏称呼其为“文殊皇帝”,著有《集云百问》论佛旨,晚年还在宫廷中做法会,自号圆明居士。

所以圆明园这个名字,归根结底,是以乾隆他爸雍正的名字命名的。

园子是爷爷建的,名字是爸爸的,哪怕乾隆是盖章小能手,也不敢在“圆明园”三个字上放肆一把。

圆明园自此在北京西北郊安家落户,历经150年,景点越来越多,达到了一百五十多个,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只可惜,再也看不到了。

据传,圆明园毁灭当晚,出现的唯一抵抗力量,竟然由一群太监组成,不知是讽刺还是悲哀。

同治年间,清廷准备修复圆明园给慈禧养老,但是开工不到十个月,财力捉襟见肘,被迫放弃。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尝到甜头的列强,再次光顾圆明园,算是彻底覆灭了翻修圆明园的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