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作为食物更为大众所熟悉,有粗大如红薯的,也有细长如铁棍的。倒是入了中药以后,被裁切成小小的如硬币般的圆片,竟不太认得出原样了。

山药功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适宜病症有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

《神农本草经》介绍山药:“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药性论》进一步强调了它的补益作用:“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也就是说,即使没什么病,常常吃些山药,也是很有好处的。更何况,山药味甘甜、性平和,入菜、熬粥、做糕,都很好吃,不像苦瓜、莲心那样使人望“苦”生畏。

除了山药以外,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芡实也是药食同源的代表。相对来说,芡实的知名度就没那么高了,主要的原因是:采摘期短、采收困难、保存要求高,相对来说自然“物以稀为贵”。即使在江苏当地,时鲜的鸡头米也要卖到上百元一斤,更不要说外地了。

芡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又名鸡头子,历版《中国药典》均有记载,为睡莲科1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主治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素有“水中人参”和“水中桂圆”的美誉,是传统的中药材和珍贵的天然补品。

说完了芡实跟山药,我们来说一说药食同源。老百姓总爱说“是药三分毒”,其实像这些亦食亦药的“药食同源”之品,其毒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神农本草经》中载录药物365种,根据养命、养性、治病三类功效,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20种,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120种,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功效;下品125种,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

我们现在说的许多“药食同源”之品,正是古人说的“上品”良药。

唐朝《黄帝内经太素》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是在寻找食物的时候渐渐发现了一些食材的药用价值,这才演变为了药。食养正气,药攻邪气,各有所长。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人们对药食的区别变得愈来愈清晰。有些只能用来治病,被称为药物;有些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而其中部分既有治病的作用,又能当作饮食之用,就被赋以“药食两用”的名称。

因此,山药在《本草求真》中就写成了:“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

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寻找那些无毒及小毒药物用于日常祛病保健,以达到恢复、保持健康,甚至治未病的目的,正是人们致力于“药食同源”研究的意义所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