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爲在上述蔣軍的番號中,黃百韜第七兵團有一個師是單獨在宿縣被中原野戰軍殲滅的,黃維第十二兵團則有一個師(第85軍110師)戰場起義,馮治安第三綏靖區也有三個半師戰場起義(何張兩位將軍),這些部隊都不算是“全建制”覆滅,只是敵人的這些部隊番號不復存在而已,有的是大部被殲,有的是起義後加入我軍,只能計算爲“消滅”了多少敵軍部隊。因此說,去除在戰役期間大部分跑掉的劉汝明第八兵團和李延年第六兵團,忽略一些地方雜牌武裝的存在和覆亡,淮海戰役中即便是蔣軍的五個主力機動兵團,其覆滅的情況也是複雜多樣的,一概使用“殲滅”甚至“全殲”的用詞顯然不夠準確,整體戰報用“消滅”纔是嚴謹而正確的,如此,纔可以涵蓋戰場上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和結局。

1949年1月10日下午,隨着杜聿明集團被殲滅,歷時65天的淮海戰役宣告結束,西柏坡的賀電第一時間就到了:“在這六十五天的作戰中,你們消滅了蔣軍在南線主力黃百韜的五個軍10個師,黃維兵團四個軍11個師,杜聿明所率三個兵團十個軍25個師”。

電報原文較長,繼續摘錄爲:“馮治安部兩個軍4個師、劉汝明1個師,孫良誠部一個軍2個師,宿縣和靈璧守軍各1個師,以上共計正規軍二十二個軍55個師,共消滅敵人60萬人。。。”云云。可以發現,電文中兩次用了“消滅”的字眼而不是“殲滅”,這裏面是有講究的。
因爲在上述蔣軍的番號中,黃百韜第七兵團有一個師是單獨在宿縣被中原野戰軍殲滅的,黃維第十二兵團則有一個師(第85軍110師)戰場起義,馮治安第三綏靖區也有三個半師戰場起義(何張兩位將軍),這些部隊都不算是“全建制”覆滅,只是敵人的這些部隊番號不復存在而已,有的是大部被殲,有的是起義後加入我軍,只能計算爲“消滅”了多少敵軍部隊。

所以這兩個軍事用語即有聯繫又有區別,“殲滅”泛指動用武力消滅“成建制”的敵人,而“消滅”包括但不限於殲滅敵人、敵人投降、投誠或者起義等等,其範疇的含義遠大於“殲滅”。比如淮海戰役蔣軍損失這60萬人馬,其中有一部分是戰場起義的,並非我軍全部動用武力打掉的,還有劉汝明兵團(綏區升格)、馮治安第三綏區並未全部被殲,因此最終的戰果統計必須用“消滅”敵人的數字才爲準確。
“殲”是一個單獨成立的動詞,意思是用武力打擊和消滅敵人,比如戰報裏經常提到的“殲敵一部,殲敵大部,殲敵數萬”等等。而“殲滅”則深化爲“成建制”打擊並消滅敵人,比如殲滅敵人一個團、一個師、一個軍甚至一個兵團。而如果是敵人部隊的“全建制”都是用武力殲滅掉的,則可稱爲全部殲滅,簡稱“全殲”,雖然未必一個沒跑掉,但必須沒有建制敵人漏網,哪怕是一個連。(關於成建制的含義,之前已有專答,可以參考)。

淮海戰役中的邱清泉、孫元良兩個兵團就是被“全殲”的,因爲既無起義情況,也無成建制的脫逃情況,最多有部分殘兵敗將分散突圍而漏網,比如兵團司令孫元良雖然溜掉了,但其第十六兵團卻是全軍覆滅了(番號重建不算)。而邱清泉兵團則是司令官斃命、參謀長被俘,部隊損失殆盡,完全被喫掉了。
黃百韜兵團也是被“全殲”的,該部在碾莊地區的11個師均被華東野戰軍殲滅,但黃百韜起家部隊的第25軍第148師卻在之前被調往宿縣佈防,早在該兵團主力覆滅之前,就在宿縣戰役中被中野全殲,因此黃兵團五個軍12個建制師都沒有跑掉。不過,如果簡單地描述爲是華野“全殲”了黃百韜兵團就不準確了,只能說殲滅了碾莊當面之敵,這裏面的細節區分還是很專業的。

黃維兵團就不能視爲“全部殲滅”,問題主要出現在第85軍身上,該軍本來下轄第23、第110、第216共三個師,其中第110師的師部和兩個團在廖運周將軍的率領下起義,第23師在師長黃子華的帶領下向解放軍投誠,因此該兵團只能計算爲被“全部消滅”而不是“全部殲滅”。
比較特例的是李彌兵團,該兵團的作戰序列是第8軍、第9軍和第99軍,劉峙從徐州跑到蚌埠後,截留了原劃給第十三兵團的第99軍,這是一支有“土木系”背景的嫡系中央軍,因此被劉峙扣在身邊成爲了“徐州剿總”機關的警衛部隊。

淮海戰役尾聲階段該軍跟隨劉峙南逃,直到後來渡江戰役時才被殲滅,因此陳官莊包圍圈裏的李彌兵團是不完整的,第8和第9軍分別被“全殲”,但整個李兵團只能算“大部被殲”。
因此說,去除在戰役期間大部分跑掉的劉汝明第八兵團和李延年第六兵團,忽略一些地方雜牌武裝的存在和覆亡,淮海戰役中即便是蔣軍的五個主力機動兵團,其覆滅的情況也是複雜多樣的,一概使用“殲滅”甚至“全殲”的用詞顯然不夠準確,整體戰報用“消滅”纔是嚴謹而正確的,如此,纔可以涵蓋戰場上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和結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