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克雨用水彩畫記錄辛家莊從小鄉村變身現代都市的歷程。

  

  以前的辛家莊就是個小村子。

  原標題:小漁村變都市,“畫說”憶當年

  “你看這條河,就是現在的上杭路;這片荒地,就是現在的辛家莊二小區那……”珠海路街道辛家莊社區82歲的辛克雨老人,指着桌上的一幅幅水彩畫向記者講述它們背後的故事。熱愛繪畫的他,從年輕時就喜歡用繪畫記錄身邊的風景,作爲土生土長的青島人,所居之處——辛家莊自然成爲他筆下當仁不讓的主角,辛家莊從小鄉村變身現代都市的歷程,也從他自身的所見所感變成了一幅幅珍貴的水彩畫作。如今,這些畫作被辛克雨悉心地保存了起來,時不時拿出來看一看,感於當下,回憶往昔。

  那時做夢都想跳出這個村

  11月1日上午,記者來到珠海路街道辛家莊社區辛克雨老人的家裏,一進門,乾淨整潔,一切都收拾得井井有條,牆壁上掛着很多水墨畫、水彩畫和油畫,這些畫的作者,都是辛克雨。辛克雨拿出一本文件夾,將一張張水彩畫作鋪放到桌子上,這些,正是他幾十年來畫的水彩畫。而其中,有一組水彩畫,記錄下了辛家莊從小漁村變身現代都市的變遷。

  “你看這條河,就是現在的上杭路;這片荒地,就是現在的辛家莊二小區那;還有這,這片荒涼的海灘就是現在奧帆中心的位置……”辛克雨指着幾幅當年創作的水彩畫說道。荒地、平房、高樓,不同年代的畫作展示出同一個地方各具特色的元素,時代感十足。

  82歲的辛克雨是土生土長的辛家莊人,從小酷愛繪畫的他在1959年進入藝術專科學校開始系統地學習美術。他喜歡用畫筆記錄身邊的風景,在幾十年間,辛家莊一直是他畫中的主角,“辛家莊原先是個小村,一出門就是農村景兒,到處都是田地,再就是荒涼的海岸邊。”辛克雨感慨道,那時候,他的父母就是以務農爲主,有時候也會去捕魚。

  說到捕魚,老人還回憶起一件趣事,“將拳頭大小的海螺殼打孔穿繩,串到一起扔到海里,在現在的奧帆中心附近隨船出海,八帶就會鑽進去,特別有意思。”捕獲到的八帶、烏賊等當然不光是自家喫的,“會拿到市裏——也就是現在的中山路一帶去售賣。”辛克雨告訴記者,那時候生活很清苦,“就想考出去,離開這裏,真的是做夢都想跳出這個村。”

  如今家門口盛事多很自豪

  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村裏漸漸蓋起了廠房,辛克雨的畫中也留下了當時廠房門口的場景。“最初發展經濟,大家不懂什麼是環保,所以有一些高污染企業落戶,一直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些高污染企業被慢慢地淘汰了。”

  1998年,辛家莊拆遷改造,這個小村子徹底變了樣。2000年,辛克雨領到了新房鑰匙,過上了全新的生活。

  “你看這幾幅畫,分別是辛家莊二小區、香港花園周邊的風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裏是一片荒地,還有條河,村裏人都到河裏洗衣服;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瓦房多了起來;2000年之後,這裏是拔地而起的居民樓院和寫字樓……”曾經誕生於他筆下的一幅幅畫作,訴說着這裏數十年來驚人的變遷。

  “2008年的奧帆賽、2018年的上合組織青島峯會,都在我們家門口舉辦的!”辛克雨說道,雖然因年紀大了,出門不便,很多變化他沒有一一親眼印證,但當他在家能看到綻放於奧帆中心的焰火時,作爲土生土長的辛家莊人,“我覺得特別自豪!”

  ■特寫 再回李村,已找不到熟悉的痕跡

  辛克雨說,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的巨大進步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也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我上大學的時候得過胸膜炎,當時缺藥,治療的藥物還是好不容易纔申請下來的;現在我和老伴生病了,需要打吊瓶、買藥,打個電話樓下的社區醫生就上門來服務了。”辛克雨說,他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喫穿不愁。”而且,精神生活也非常充實,前幾年,他還去珠海路街道開設的老年大學任過教,教授國畫。

  辛克雨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從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他先是到青州任教10年,之後又回到青島工作,“80年代,我在嶗山縣電影院(位於李村)當宣傳員。”當時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畫電影海報,“那時候可不像現在,多大的海報都能印出來。”他告訴記者,當時“官方”海報最大的也就現在的四開紙那麼大,但有時需要更大的海報造勢,“畫一幅寬2.5米、長4米的海報做宣傳用,用油畫顏料畫,一兩天才能畫出來。”到了1990年,辛克雨病退時,“已經不需要畫海報了,都是用的印刷品。”

  回憶起那段在李村上班的日子,前些日子的一次出遊,再次讓辛克雨感慨萬千,“那天我兒子陪我去李村那走了一趟,我第一次坐了地鐵。”說到這,辛克雨有些激動。他告訴記者,以前他都是每天乘公交車上下班,“用的是月票,也不用打卡投幣,給售票員看一看票就行。”他先從辛家莊坐車到臺東,再由臺東轉車到李村,每天得在路上花1個多小時,“碰上天氣不好,3個小時也回不了家。”而且那時公交車很少,出行不便。如今,辛克雨家周邊有了地鐵口,坐2號線從辛家莊到李村,半個小時就能到!“真是感覺太神奇了,以前光在路邊上看見地鐵施工,也不知道地鐵是個怎麼回事,那天去坐地鐵,不停地往下走,走了那麼深,結果到了裏面感覺特別有現代感,我就特別好奇,這地鐵到底是怎麼挖出來的,真是太厲害了!”

  而到了原本非常熟悉的李村,辛克雨也坦言早就找不到熟悉的痕跡了,原來工作的地方已經拆了,不知道在哪兒了,“變化真是太大了,也去原來李村大集那看了看,已經變得認不出來了,李村河也變得特別漂亮,風景很好。”邊說着,辛克雨拿出了相機,給記者展示自己拍的李村美景,“現在身體原因,畫不動了,每次出門就帶着相機拍拍身邊的美景,回來放到電腦上,就能看大圖了。”他笑着說道。換一張方式記錄身邊風景,也不錯。

  文/圖 半島記者 肖玲玲(署名除外)

  [來源: 半島都市報 編輯:光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