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 深化中外合作的“金鑰匙”

第十三屆孔子學院大會上,參會代表正在交流會談。

北京語言大學供圖

孔子學院大會參會代表在中醫藥展位前。

趙曉霞攝

第十三屆孔子學院大會中醫藥展覽。

趙曉霞攝

“孔子學院將中國與世界人民緊緊連在一起,促進了語言相通、民心相通,這是孔子學院對全人類的貢獻。”日前於成都舉行的第十三屆孔子學院大會上,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孔子學院學生、“孔子學院校友中國行”團組成員丹尼斯如是評價他眼中的孔院。

兩代人結緣孔院

今年66歲的丹尼斯的中文名字是戴擔義,他稱自己是孔院的“老”學生。

說到學中文的初衷,做過多年外交官的戴擔義說:“‘志合者,不以山海爲遠。’世界人民能夠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平相處、精誠合作,這是我人生的理想。正是因爲這個理想,我在大學裏學了多種語言,畢業後又開始學習中文。”

戴擔義選擇在喬治梅森大學孔子學院學習中文,並在孔院支持下,發起“中國文學讀書俱樂部”。“希望通過閱讀文學名著瞭解中國文化”。老舍、巴金、沈從文、莫言等作家的作品都在俱樂部的閱讀範圍之內。“我們從閱讀裏獲益良多,從這些作品中,我們瞭解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仁厚堅韌的民族性格。” 戴擔義說。

戴擔義的女兒卡門也熱愛中文,並獲得了喬治梅森大學孔院的獎學金到北京學習。

戴擔義與女兒卡門兩代人和孔子學院的緣分,正是孔子學院發展的縮影。

孔子學院創辦14年來,從語言入手,用文化交融,成爲世界瞭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箇中小學孔子課堂,各類面授學員累計1100萬人。

正如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副校長、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院長艾薩克·姆貝奇所說:“孔子學院是中國和世界心與心交流的平臺,是中國教育和世界教育合作的結晶。”

“從4名學生到報不上名”

墨爾本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宮正還記得2007年墨爾本大學孔院初成立時,每週只有1箇中文班,學生僅有4名。如今,則是截然不同的情形。“現在的中文課程安排是每週4天,每天3個班。尤其是零起點漢語班非常受學生歡迎,甚至會出現因班級滿額,報名只能延後1學期的情況。” 宮正說。

因墨爾本大學孔院中文課的對象主要是普通民衆,課程安排在晚6時到8時。“澳大利亞人比較喜歡放鬆,下班後能學習中文,非常不容易。”在宮正看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孔院的受歡迎程度,“當然,這背後的大背景是漢語熱。”

“在如今漢語熱不斷升溫下,墨爾本的中文教育機構也在逐漸增多,這也讓孔子學院有了壓力,要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宮正說。

作爲非洲第一家孔子學院,內羅畢大學孔院的學生人數同樣是該孔院剛創立時的幾十倍。

說到孔院初設和如今的發展對比,每位“孔院人”都有很深的感觸。據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朱廷婷介紹,現在當地學中文的學生越來越多,中文也成了熱門專業。2018年,超過300名學生報考蘇伊士運河大學語言學院中文系,但計劃只招收30名學生。

“同時,孔院不僅吸引了想要學習中文的學生,也吸引了不同學科領域喜歡中國文化的埃及人。” 朱廷婷說。

孔院可以推動更多合作

隨着學生人數的增加,孔子學院在堅持漢語教學的同時,積極拓展功能。數據顯示,僅2018年就舉辦中醫、藝術等各類文化活動4.4萬場;出版譯作640多部,開展學術研究項目1600多個,組織各類高端學術會議論壇7000餘場。

另據統計,49所孔子學院開設“漢語+”課程,內容涉及商務、旅遊、中醫等領域,學生超過1.2萬人。331家中外企業參與孔子學院合作辦學,有力助推了中國與各國的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

今年5月,意大利恩納科雷大學孔子學院與諾託市政府聯合舉辦了第39屆“鮮花節”。中意兩國青年藝術家用花瓣、咖啡豆等材料在122米長的城市主街道上,共同繪製了16幅中國主題元素的“鮮花地毯”。“當京劇臉譜、楊柳青年畫與意大利鮮花藝術相遇在諾託古城,中國藝術和意大利藝術的完美融合感染了世界,實現了孔子學院推進中外人文交流、促進世界文明多元發展的美好願望。” 與意大利恩納科雷大學合作建設孔子學院的大連外國語大學校長劉宏說。

在劉宏看來,孔子學院不僅爲世界青年提供了學習漢語、瞭解中國的機會,更成爲增進中外理解和友誼的“解碼器”、深化中外互利合作的“金鑰匙”。

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理事、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前校長凱斯·博內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爲,在未來,通過孔子學院這個平臺,可以推動更多的合作。“比如可以推動科技交流、商貿交流等。”

趙曉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