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宋孝宗赵眘改词是怎么一回事。

据说有一天,太上皇宋高宗赵构和皇帝宋孝宗赵眘(这两人活着时,没谁会这么称宗的,不要介意,顺口而已)两人游览西湖,断桥边,小酒店,屏上书,《风入松》,写得不错。

词如下: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明日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

最美西湖,在朦胧醉眼里,更是看得作者喜不自禁,心潮澎湃,写词一首,以志记念。对于太学生俞国宝而言,这景看一天肯定是不够的,奈何囊中羞涩,只想着明天得把没喝完的小酒带来,再享受这美好的春天。

红杏飘香,绿树成荫,暖风十里,钗光鬓影,歌舞升平……

西湖美景,也写得可以了。

只是,这首诗还有那么点不完美,比如“明日再携残酒”就不是很好,换成大白话就是明天我要再带着今天没喝完的小半瓶酒继续HAPPY,享受人生。这话意思倒是不错,想法也很好,美景在前,享受是必须的,就是感觉意境差了点,显得小气巴拉了些,去赏美景,还得带个酒瓶子,怎么都觉得不是个事。——宋孝宗赵眘就是这么觉得,他大手那么一挥,把小气包的带残酒寻乐子,改成“明日重扶残醉”,要乐呵就乐呵个够,果然意境就强多了。

格局决定了文风。俞国宝屈屈一太学生,经济条件有限,会这样小家子气也正常,而宋孝宗身为帝王,格局肯定是要大一些的。

改诗词也许更多的是随手为之,与朝廷的心态其实没多大关联,但如果非要拉上关系的话,那也是可以联想一番的。

宋高宗赵构得位辛苦,要不是天时地利,他的皇位遥遥无期。要是父兄都在,赵构想当皇帝,简直是做迷梦,这也就造成了他的矛盾心理。救父兄吧,国力上也是个问题,再说救回来不知道咋办,不救吧,道理上又说不过去,所以,他不太想打,偏偏手下的一干大将们,有勇有谋,尤其是岳飞大人,太能打……赵构不想打不敢打,大将们想打又能打——都过得挺憋屈的。

到得第二代君王宋孝宗赵昚的想法就变了,很明显啊,年轻人有积极上进的干劲,也比较有作为,他一心想北伐,可是太上皇又压着,孝字一道,他必须遵从,国力上不争气,吏治不行,民乱又生,好不容易北伐,偏偏当年想打能打的大将们都挂了,得力的属下,几乎没有,他也是苦命。

改首词可以,宋孝宗可以把词改得境界陡涨,甚至帮助俞国宝升官,让他以后不用拿着酒瓶去赏景,可要改个国家,还是个先天不足的国家,真是难。他想重扶残醉可以,想北伐就得多掂量了,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于他而言,“残醉”不醒,一醒已是无力回天。(婉如清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