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大家(ID:ipress),作者: 榮筱箐,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那天編輯問我,美國人民對特朗普總統取消出生公民權的計劃有什麼反應,我說,挺震驚的。但自從特朗普上臺之後,美國人民差不多每天都一驚一乍的,所以這次好像也沒什麼特別之處。倒是中國人民反而顯得更上心,這麼一條發生在大洋彼岸的國際新聞,在美國媒體報出來幾個小時內就在中國傳開了。

閒言少敘,先說點實用的。想來美國生孩子的中國人需要爲此擔心嗎?我覺得暫時不需要,這更像是爲了中期選舉搞出的噱頭,選完了大家至少就能消停上一陣子。

取消出生公民權的提議並不是特朗普一拍腦門獨創出來的,自從1868年保障出生公民權的第十四修正案被列入憲法至今,反對的聲音在美國一直都不絕於耳。最近這十年保守派抬頭,這種呼聲更是頻繁,但至今還沒人能動到它一根毫毛。

當然特朗普與衆不同,至此他已經憑着一股橫衝直撞的蠻勁兒,在公衆面前給自己塑造了一個手起刀落斬立決的鐵腕形象。但即使如此,他在移民政策方面的那些承諾,建邊境牆啦,廢除奧巴馬的“夢想”行政令(DACA)啦,取消綠卡抽籤啦,切斷歸化公民爲家人申請綠卡的“鏈式移民”啦,雖然樁樁件件都鬧得沸沸揚揚,卻至今一個也沒實現。

上述這些,有的毫無爭議就是總統行政令的權限範圍,推進起來都還困難重重,更何況有憲法加持的出生公民權——單是總統行政令在這個問題上頂不頂事兒就足夠各級法院辯論好幾年了。

就算特朗普真的想在移民方面有所建樹,像他這樣實際的人,中期選舉之後更可能會返回去接着推進上面那些已經啃出了牙印兒的政策,而不是冒着被鉻斷門牙的危險來啃有憲法保護的這塊硬骨頭。

當然,憲法也不是完全動不得,但要通過改變憲法的取消出生公民權,必須得全美三分之二的國會議員和四分之三的州全都投贊成票才能實現。這個,即使在今天美國的保守派佔上風的政治空氣中也絕無可能。

這當然不是爲了保護想來美國生孩子的中國人的利益。來美國佔出生公民權便宜的外國“產子游客”不只中國人,但近年來中國人赴美產子人數劇增,由此帶來的各種問題,已經差不多在美國引起了公憤。家裏放着鉅額資產,來美國生孩子卻申請本地白卡福利的,佔了美國納稅人的資源,人家當然不樂意;爲來生孩子的中國人提供服務的月子中心,很多是無照經營又設在居民區,給當地人帶來困擾,人家當然也不樂意;就算你悄悄的來又悄悄的走,沒麻煩到誰,看到你沒給美國做出任何貢獻,將來就可以輕易的靠家裏的美寶申請到別人要蹲好多年移民監才能拿到的綠卡,人家更是不樂意。

就算是作爲溫和派共和黨的傑布布什,2015年也曾經公開指責這種由公民子女21歲後幫父母申請綠卡的“定錨嬰兒” (anchor babies)現象,還明確的說:“大部分都是亞裔。” 這種怨氣有深厚的根基和充分的理由,不是《北京遇上西雅圖》的浪漫能夠化解的。

但很多對“產子游客”心存不滿的美國人,包括保守派政客,仍然會去捍衛出生公民權,其背後的原因或許連來美國生過孩子的中國人也未必能完全領悟。

用外國人說事,調動仇外心理是出生公民權的反對者們自古以來就慣用的策略。第十四修正案誕生過程中舉行的國會辯論上,賓夕法尼亞州聯邦參議員Edgar Cowan 就曾經說這條法將會“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長驅直入進入加州,慣偷吉普賽人會統領美國,來自加里曼丹島的食人族將會在我們的國家爲所欲爲。” 這幾乎跟今天反對者們用來美產子的中國人作爲說辭是一模一樣的。

其實,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今天,外國人都只是藉口,被用來規避美國國內更加尖銳的本土矛盾,當時是南北戰爭之後凸顯出來的黑奴公民權的問題,現在則是民族主義甚囂塵上的環境中生活在美國的移民的問題。

中國媒體在對特朗普取消出生公民權計劃的討論中引用了一個未具來源的數字:2007年,中國大陸赴美產子人數在600人左右,2010年達到5000人,2014年達到4萬,2016年超過8萬。而移民政策研究院(MPI)10月底公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美有超過400萬18歲以下在美國出生的兒童,父母中至少一人是無證移民,這還沒算上那些持各種簽證或綠卡生活在美國的移民。可見出生公民權存廢這件事影響最大的並非來去匆匆的“產子游客”,而是已經生活在美國的本地人。

讓包括非法移民在內的生活在美國的本地人享有出生公民權,爲什麼那麼重要?這還得再從19世紀說起。1898年有個叫黃金德的華人回了趟中國,當時正值“排華法案”期間,他再回來時被美國政府當作中國人拒絕入境。官司打到高等法院,法官根據第十四修正案判定他即是在美國出生,就算美國公民,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美國政府對黃金德”判例。黃金德出生時,他的父母雖然住在美國但仍然是中國公民,而父母的國籍和身份並沒有影響到判例的結果。

黃金德及相關資料

排華法案是美國第一個針對某個國家的所有公民發出的禁令,1882年到1943年法案執行期間,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想要進入美國的唯一方法就是更名換姓再花點錢,假認美國公民做自己的父母,俗稱“買紙”。因爲是紙面上認親,他們也被稱爲“紙兒子”。“買紙”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非法,當年的“紙兒子”和今天的偷渡客並無區別。但現在在唐人街“紙兒子”的後代們仍然隨處可見,沿用着別人的姓氏,過着光明正大的日子。2012年他們等到了美國國會就“排華法案”正式道歉的那一天。

排華法案通過後第二年,有個叫Emma Lazarus的美國詩人寫了一首十四行詩叫《新巨人》(The New Colossus),其中最著名的幾句是這樣的:

“把你那裏疲憊的人給我,把你那裏貧窮的人給我,把你那裏步履蹣跚卻嚮往自由,那些被你富饒的彼岸拋棄的人都給我,那些流離失所的人,那些跌跌撞撞的人,我會提燈佇立在金色的門前,迎接他們。”

這一段之所以有名,是因爲它後來被刻在了自由女神像的底座上。美國移民史上不乏排華法案那樣的黑暗時刻,但它的基調,其實一直沒有從這段詩所定下的座標上偏離得太遠:不論你是一路坦途暢通無阻還是辛苦輾轉九死一生,只要你踏上了這塊土地,就會被她接納,只要你來到了這裏,就有機會成爲這裏的人。這從來就不是一個走菁英路線的移民體系,它強調的是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價值。

世界上只有三十多個國家提供出生公民權,也就是說大多數國家是沒有的,美國當然也沒有義務像詩中所寫的那樣提燈迎接全世界的受苦人,正像特朗普總統所說,她也面臨危機,必須“再度偉大”。但怎樣纔算“偉大”,是有足夠的霸氣在全世界說一不二讓人臣服,還是有足夠的胸懷去包容和接納非我族類的異己,這就是見仁見智了。

有人或許會說,這些都是閃爍着“聖母光輝”的修辭,華而不實。正相反,對美國來說,這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實用主義——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只按排分表接受菁英移民,以爲這是國家富強的保證,但這些國家沒有一個實力能蓋過對移民幾乎是來者不拒的美國。如果這些移民最後都成了社會的包袱,美國的強大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嗎?

話說回來,如果有中國的朋友問要不要來美國生孩子,如果是親朋友,我一定會勸他們別來。我不知道一個美國公民在中國長大會遇到哪些手續上的麻煩,但我想在一個方向未定前途未卜的世界,這麼早替孩子選定一個不可預知的未來未必就是好事。

你或許只想給他多一個選擇,但很多時候選擇也會變成負累。再說,即使在中國出生的孩子,長大後如果自己決定要來美國也還是有很多途徑可以來。如果到時候這些途徑也都被堵死了,那樣的美國你還來幹嘛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大家(ID:ipress),作者: 榮筱箐。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本文由 騰訊《大家》©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於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信息),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0139.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