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以爲,《大宅門》是近二十年最爲經典的電視劇了,這部清末民國劇,在演義民國大家族百年滄桑的同時,也展現了民國時期特有的人情風貌。比如《大宅門》中,白七爺自家養的毛驢,喫了包子鋪八籠包子這一場景:前一秒鐘,包子鋪老闆還在爲白七爺家的毛驢喫了自家八籠包子嚎啕大哭,後一秒鐘,白七爺甩出的一塊大洋,立馬就讓包子鋪老闆破涕爲笑,他送白七爺離開時,他還喜笑顏開地對白七爺說道,這毛驢只要以後餓了就上他這來喫包子。
這段情節除了將白七爺的性格展現的淋漓盡致的同時,也側面表現出一塊大洋強大的購買力。那麼,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究竟具有怎樣的購買力?又能抵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大宅門》劇照
民國時期的大洋種類極多,其中以“鷹洋”、“龍洋”、“袁大頭”、“孫大頭”流行最廣,存量最多,這幾種大洋也得到了全國各地以及海外居民的認可。而且,因爲這4種銀元的重量大約都在0.72兩左右,因此,這幾種銀元購買力大體一致。比如拿着一枚“袁大頭”,和拿着一枚“孫大頭”、“龍洋”所買到的東西基本等價。因此,文中有關一塊大洋在民國時期的購買力,主要就是討論這4種銀元的購買力。
“袁大頭”
據北京文獻記載,在1912年的北京,拿着一塊大洋能夠買到60斤大米;據《銀元時代生活史》一書中記載,在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能夠買到44斤大米。根據《廣州地方誌》記載,在1931年的廣州,一塊大洋僅能買到25斤大米,又或者是20斤豆角。再來看看1937年的成都,這個時候一塊大洋只能買16斤大米、40個雞蛋、或者5斤白糖。
民國時期的銀元
從時間線上來看,糧食價格越來越貴,大洋的購買能力也就越來越低,所以,不同時期的一塊大洋,對應人民幣的價格也就發生了變化。目前,最新大米的平均價格爲4.82元/公斤,那麼,購買1912年的60斤大米大概需要144元,也就是說,1912年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144元人民幣。
如果按照1937年的大米價格來折算,這時的一塊大洋,僅相當於現在38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但是,單單衡量一塊大洋的購買力,不能光從大洋所能換算的人民幣價格入手,還要結合當時的實際工資與社會背景,來衡量當時一塊大洋的購買力。
“孫大頭”
據1933年《文官等官俸表》記載,常凱申作爲當時國家最高領導人,他每個月的工資是800塊大洋,當時,南京的每斤大米需要大洋4分,也就相當於現在的60元人民幣,那麼蔣介石的工資就相當於現在每月的48,000元。上世紀30年代,如果擔任廣州市長一職,每月能都拿到560元大洋的俸祿。所以,廣州市長的工資摺合成人民幣爲16,800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