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男孩持刀弒母: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作者 | 魚博士

昨日,一則“12歲男孩持刀弒母,共砍20餘刀,事後拿母親手機請假”的新聞讓我們震驚。持刀弒母,20餘刀,這些信息,很難和12歲的孩子聯繫在一起,但事實就是發生了。

整個事件是這樣的,12月2日晚,沅江泗湖山鎮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因抽菸被母親發現,母親對兒子的行爲很不滿,便對其進行言語上刺激和出手教訓。吳某對母親心生怨恨,去廚房拿起菜刀,將母親砍倒在地。

事後,用母親的手機以母親的口吻給老師發了一條短信,內容是:“胡老師,吳某感冒了,明天請假行嗎?”

次日上午,鄰居發現後,向警方報警。警察從母親身上發現20多處傷痕。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偵查中。

從案件中得知,吳某之所以對母親痛下殺手,是因不滿於一直以來母親管教太嚴,再加上被打後心生怨恨。此外,吳某對父親,常年在市外打工,平時由母親在家帶兩個兒子。

在吳某的弒母案中,從“母親管教太嚴”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這起事件的發生,不是因抽菸被打罵這一起事件造成的結果,可能是孩子長期處於壓抑中,抽菸這件事只是導火索,就像被堵住的高壓鍋一樣,一下子爆開了。

藉此事件,希望能引發大家一些思考。

12歲男孩持刀弒母: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12歲男孩持刀弒母: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棍棒”教育已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孩子是獨立的個人,不是家長的附屬物,家長不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怒隨意打罵孩子,特別是處於叛逆期的孩子。

孩子越大,越需要尊重、空間和理解,如果父母不懂得這一點,很難和孩子有效溝通,也就是問題出現的開始。

當孩子出現問題,一些家長喜歡用“棍棒”來教育孩子,但“棍棒”教育已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這樣說,並不是因爲現在孩子少了,嬌慣了,所以不能“棍棒”了。而是大多數父母的“棍棒”教育,是出於管教孩子沒有方法,內心充滿着無力感,纔會這樣做。

有沒有從小沒有經歷過“棍棒”教育的孩子,依然很優秀。在騰訊最近播出的綜藝節目《爸媽學前班》裏,劉璇就是一個例子。

在節目中,周洲問四組家庭幾個問題,以便了解他們的原生家庭和現在家庭的相處模式。每問到一個問題符合的,就向前走一步。

當問到:“小時候父母是否對你吼叫過?”如果沒有被吼叫過,就向前一步。這個問題一出來,大家都很好奇到底誰這麼幸運,結果是劉璇和陳龍站出來了。

然後,劉璇的老公說,“璇的家裏,爸媽確實特別溫柔,她爸太愛她和她媽了。”

隨即劉璇補一句:“我爸媽都沒有吵過架。”

12歲男孩持刀弒母: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收穫一個開朗,內心充滿愛的孩子,那是在他的成長中,接受了很多的愛和陽光。

“棍棒”教育本身就是用粗暴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以後孩子能夠學到的也是這樣的處理方式。

長期處於“棍棒”教育下的孩子,容易出現說謊、懦弱、孤獨、固執、粗暴、怪僻、焦慮不安等情況。

但這並不是說孩子不可以打,而是要適可而止,偶爾爲之,如果能用其他方法代替是最好的。

12歲男孩持刀弒母: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

長大後被染上“父母教育”的色彩

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爲:剛出生的嬰兒是一塊白板,一切觀念和記號都來自於後天的經驗。

很多人認爲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但事實是,一部分是因爲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父母沒有教育好孩子,才導致孩子出現嚴重的叛逆心理。

也有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沒有叛逆期的。

如,我們認識的衣着中性,喜歡留短髮的竇靖童,很多人看後會說她“不乖”。但對於叛逆,她說:“我從小挺乖的,沒怎麼叛逆過。爲了叛逆而叛逆,在我看來是挺傻的事情。”

她的外表雖特立獨行,但內心充滿柔軟。而這些“特立獨行”,不過是在用各種方式探索,做最好的自己。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作用很大部分都是相互的,如果父母認定孩子存在叛逆,而採用嚴厲的方式管教,必然會導致孩子反抗。然後,父母會認爲孩子是故意作對,採用打罵的形式懲罰孩子。

從而得出,我打你,是爲你好。

12歲男孩持刀弒母: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12歲男孩持刀弒母: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別再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當孩子學習不好時,父母會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之所以這樣說,是希望你能向人家學習;

當孩子不想結婚時,無數次的說教加逼迫相親,美其名曰,我是爲你好,不想看到你孤獨終老。

如果事事模仿“別人家的孩子”就能學習好,那一千個讀者只是一個哈姆雷特。

如果被逼迫結婚都能幸福,那大家早這樣做了。

父母常喜歡以愛的名義去“綁架”孩子,卻不想蹲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

父母往往認爲自己是權威,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孩子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的,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這樣的“雙重標準”,會嚴重傷害到孩子。

如果想要給孩子提建議,父母真正要做的是,從愛出發,用愛的語言、愛的行動教育孩子,孩子能夠感受得到。

如果母親對孩子多一些溝通和愛護,孩子的問題就能少一些。

12歲男孩持刀弒母: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12歲男孩持刀弒母: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父親,不可缺位

心理書籍《熱鍋上的家庭》中說,家庭中一般常見的模式是,丈夫的外遇是他的工作,太太的外遇則是孩子,而彼此都覺得是對方不忠。

在很多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看到,父親是消失的,或對孩子的關心很少,管孩子大部分由母親在做。

在家庭中管教孩子方面,母親可以做主導,而父親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在《父親的生物學意義》的短片中,介紹父親對孩子心理的作用:

12歲男孩持刀弒母: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還介紹父親對孩子身體的影響:缺失父愛,會讓青春期提前6個月到一年到來。

從母親來說,父親的長期缺位,會加重養育孩子的重擔,讓她情感出現匱乏,身體疲憊,情緒不好。

從孩子來說,長期得不到父愛,又在母親的“管教”下,沒有人可以傾訴,情緒無法得到紓解,讓孩子長期處於壓抑、缺愛的環境中。

一個健康、內心充滿愛的孩子一定長期被愛澆灌着,而一個內心匱乏的孩子則是長期處於缺愛的環境中。

12歲男孩持刀弒母: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12歲男孩持刀弒母:父母與子女,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不要讓孩子以冷漠的態度看待世界

長期在缺愛、壓抑的環境中成長,會讓孩子以相同的方式回饋這個世界。

心中沒有愛,如何向別人分享愛。

在這則新聞下方的評論區裏,可以看到一些人分享自己小的時候,也曾有過想要弒父或弒母的想法。

現實是,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實施,大部分人成年後會以冷漠的態度對待這個世界。世界上那麼多的美好,他們發現不了,這對他們來說是多麼殘酷。

這就要提醒家長,養育孩子是爲了讓他們延續自己未完成的夢想,還是讓他們成爲更好的自己。

如果是後者,則從孩子小時候起,把他們當成是獨立的個體,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空間,給予他們足夠的理解和支持,以更多的耐心和信心與孩子溝通,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當你做到這些,會碰觸孩子那顆柔軟的心,會發現,原來他們的世界是那麼的美好。

如果說父母與子女的緣分,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那麼,這個分離的過程,卻像是一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遠行。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愛中成長,因愛前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