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見|樓神預言與香港市況

觀點地產網近日,長實集團執行董事趙國雄似乎發表了一番令人驚訝的講話。

12月5日一早,就有港媒通報,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貿易風險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在所難免,明年經濟會比今年更差,“來年(香港)樓價可跌25%至30%,二次按揭房屋和麪積極小的‘納米樓’尤其高危。”

趙國雄在當天下午針對上述言論進行了澄清。他說,相關言論只針對偏遠地區的納米樓,因爲目前納米樓供應飽和,所以偏遠地區的納米樓跌幅會較大,可達30%。而市區納米樓跌幅則不會這麼明顯。

另外,他重申,明年香港整體住宅樓價跌幅將只介乎約10%至20%。

衆所周知,趙國雄系李嘉誠最爲倚重的大將之一,在地產圈歷練逾30年,至今仍被稱爲“樓神”。其言行一向被外界視爲香港樓市風向標之一。

那這次他說對了嗎?

看淡

對於明年香港樓價是跌還是升這個問題,目前主要分了意見不同的兩派。

一派與趙國雄持相同的觀點。其中,萊坊執行董事、估價及諮詢部主管林浩文在11月19日舉辦的發佈會上表示,未來12-18個月,香港樓市還會向下調整,初步預計下跌10%。

其亦表示,如果考慮到股市持續波動、貿易戰對香港經濟影響加深,跌幅或將超過10%。“但就算今天香港樓市向下跌至10%-20%,對經濟來說不會是很大的衝擊。”

仲量聯行11月13日發佈了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報告預料香港長達10年的樓市上升週期正式結束。該機構董事總經理曾煥平表示:“在2019年年底的時候,香港住宅價格至少會下跌15%。”

理由是,近年來香港各個地產市場均逐漸倚重中國內地的需求來支撐增長,但內地經濟增長正在放緩。同時,中美貿易摩擦將對香港的經濟及樓市造成打擊。

11月21日,穆迪亞洲企業融資部助理副總裁、分析師劉致伶在記者會中表示,預計未來12-18個月,香港一手樓房的整體銷售額會有10%-15%的跌幅。

一部分人持折中態度。其中,11月22日,普華永道亞太區房地產稅務主管蘇國基表示,香港樓價是否會繼續下跌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個是加息的步伐,另一個是中美貿易戰會持續多久。

其稱在亞太地區,很多投資者也在憂慮房地產價格是否已經見頂,同時他們也在等待,當價格回落的時候會不會有一些投資機會。

蘇國基亦認爲,香港近幾個月的調整仍然算溫和,未來香港樓市調整仍需要時間觀察是否真正進入了一個下行週期。

戴德梁行則展望,明年上半年各類型物業市場將較爲沉寂。

戴德梁行大中華區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策略發展顧問部主管陶汝鴻稱:“對上一次樓價下調出現在2015年年中,主要是基於政策原因。本輪下調的速度較上次更急,而我們預期外圍因素的各種不確定性,包括中美貿易摩擦及利率走勢等,將繼續在短期影響市場前景。”

“惟若市況持續受壓,樓價在明年仍有機會再跌10%,但預料待樓價回落較多後將吸引部分買家尋底,可望爲成交量帶來支持。”他說。

樂觀

無論如何,香港最近的市況是真的不好。

今年10月31日,香港金管局公佈9月住宅按揭統計調查結果。數據顯示,香港9月份新申請貸款個案爲7977宗,較8月份減少55.6%,新批出的按揭貸款額爲316億港元,較8月份減少33.8%。

而香港地政總署11月6日數據顯示,香港10月份沒有發展商申請新盤預售,其餘有4盤共1481個單位批出預售,累積待批單位跌至1.39萬個單位,較9月份的1.53萬個單位跌9.7%。

另外,香港土地註冊處12月4日發佈數據,香港11月住宅銷售額260億港元,較去年同期538億港元下降51.6%。11月份住宅銷售量2635套,去年同期爲5694套,同比下降54%,已經腰斬。

但仍有絕大一部分人保持了樂觀的心態。

會德豐地產集團常務董事黃光耀不久前表示,2019年年初樓市會逐漸釋放購買力,樓價亦會平穩上漲,預計升幅小於10%。

同時,新鴻基地產副董事總經理雷霆認爲,過去兩年香港一手市場成交量高,樓市銷量回調一段時間屬正常現象。其認爲明年農曆新年過後,樓市將重新活躍。

摩根士丹利在一篇報告中表示認同上述雷霆的觀點:“雖然目前本港住宅樓價走勢轉弱,但估計農曆新年之後將會復甦,料未能成功認購居屋的用家將回歸私人住宅物業市場,會推高市場需求。”

地產代理公司利嘉閣在12月5日,舉辦了一場住宅市場趨勢前瞻新聞發佈會,表示預測2019年香港住宅交投表現審慎,樓價呈先跌後升的趨勢,整體樓價全年將升5%。

利嘉閣地產總裁廖偉強表提出,目前香港樓市剛性需求依舊熾熱,加上預料息口會緩慢上升,所以對香港住宅市場不會構成太大壓力。“隨着2019年首季淡季因素結束後,預期樓市經進一步調整後會趨穩定,樓價預計將在橫行之後,漸漸回覆升勢。”

可見,升還是跌,大家分歧很大。

利嘉閣地產研究部主管陳海潮在,接受觀點地產新媒體採訪時說:“其實,大家對前景的預測,都不盡相同。”因爲,不同機構對中美貿易戰影響的程度,或這件事對香港經濟影響情況的程度,都持不同看法。

“市場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有的人會看得淡一些,同時亦會有人看得比較正面的。”

陳海潮解釋,利嘉閣的理據就是:香港的供需始終沒有平衡,市民剛性需求仍在。“我們看到最近的樓市,有些房屋在業主減價後仍有人願意去承接。反映的是,減價之後購買力猶在。”

“另外,加息的壓力小了。”據瞭解,11月29日,在外界開始揣測美國聯儲局明年是否放慢加息步伐之際,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一如市場預期釋放鴿派信息。加息或放緩,當日香港房地產股大漲。

至於貿易戰方面,目前“休戰”90日,對市場氣氛有一定的帶動和刺激作用。“所以我們公司不是看的特別淡。但90日之後,要再觀察。”另外,他表示,明年第一季樓市很大幾率會向下,因爲是傳統淡季。

而香港置業行政總裁李志成亦認爲,意見分歧大的原因系:“一些人是按未來經濟情況去看,一些人是從投資的角度去看,一些人則是從剛需的情況去看。”

“我看到,目前市場的需求仍然很大。而有些買家現在不想買,是因爲看到樓價在跌,所以先作觀望狀。”他表示:“相對明年年初,購買力會比較謹慎一點,趨勢是向下的。新年之後,應該在年中會站穩,然後樓價將輕微的反彈。”

“除此之外就要看環球市況了。半年後的事情,都比較難去預測的。90日之後的中美貿易戰情況,是一個很關鍵的要考慮的情況。”李志成告訴我們。

中資推盤

相較於香港同行,內地房企對當地樓市的看法比較統一,都比較看好。這體現在,不少中資開發商,在市況不明朗的前提下,依然願意在近段時間或明年去推大量的盤。

泛海集團執行董事關堡林在11月27日表示,認爲當前樓價調整隻是微調,對樓市前景並不悲觀,且預計2019年樓市有5%升幅。其同時透露,泛海國際部署來年推售多個大盤,市值逾百億港元。

同時,碧桂園此前在11月8日公佈,其在香港宏安地產及中國建築合作發展的首個項目——香港馬鞍山臨海豪宅項目“Altissimo泓碧”獲批預售樓花同意書。

項目合共將提供547夥,設13座獨立屋別墅,另外4座高層及5座低層,實用面積在300至3000平方呎之間,當中1至2房佔約7成。

碧桂園地產(香港)營銷總監周俊豪亦預期:“香港樓市將平穩發展,因現時需求仍多於供應,對後市持審慎樂觀態度。”他表示,無論面對任何市場情況,項目均會按原先部署進行推展。

另一個內房龍頭萬科,則在今年4月推出在香港的首個獨資銷售的住宅項目“上源(lepont)”。資料顯示,截至12月初累售約570夥,佔可推售單位近9成,套現逾35億港元。

而關於明年推盤計劃,萬科(香港)市場營銷與客戶關係部董事周銘禧表示,明年第一季將視情況推出命爲“sky lepont”的特色單位,合共11夥,戶型爲3房至4房,實用面積介乎792至1574平方呎。除此之外,萬科亦部署推出長沙灣福榮街項目,主打中小型戶,提供約467夥。

合景泰富也計劃將在明年推出兩個住宅項目,包括與龍湖合作的啓德高端項目,與龍光地產合作發展的鴨脷洲豪宅項目,合共涉及1000夥。

其中,啓德項目將提供700夥,將於明年年中登場。而與龍光地產合作發展的鴨脷洲項目,預計明年初開始上蓋工程,爭取在下半年推出。

可以看到,目前在香港的中資房企,一部分偏向於建設中小型的住宅;另一部分則着力做豪宅項目。而被長實執董批評的“納米樓”則比較少涉獵。

對此陳海潮表示:“納米樓之前有很多供應,因此有飽和的傾向。納米樓在跌市之下尤其受壓。因爲之前升市就是由它們帶動的。而中型房屋是市場上一個主要的物業,會相對穩定,但亦要看市場氣氛。豪宅則前景最好。”

根據利嘉閣的推測,明年香港中小型住宅樓價全年將可錄得3%的升幅,而豪宅物業價格則可錄得約7%的升幅,故預期整體樓價全年將升約5%。

“最近,豪宅的成交依然理想。”李志成就認爲中小型住宅比較受市場喫香。但最近,兩房單位售價已經接近800萬港元或以上,導致一些買家會比較審慎。

集中開發中型房屋與豪宅的中資發展商,推貨壓力相對較少,但這並不意味着港資開發商會減少推盤。“其實我覺得港資房企未必會推少一點,都是按公司的進度。跌市中,企業會避一避風頭。但我相信,過了第一季度,無論中資還是港資都會積極推貨的。”陳海潮說。

他補充:“每個發展商都有自己部署,雖然現在市況差,但是你始終已經把樓建好了。存貨太久不合適。因爲你也不能預測未來的樓市會怎麼樣。也可能如果現在不推,那未來市道是否會更差,也很難說。”

“另一方面,政府正有計劃引入空置稅,大家也不會故意積存一些貨。開發商都系希望貨如輪轉的。”

李志成就透露:“我瞭解到,內地發展商一直想賣的。但可能批覈情況比較長,一些項目到最近才被批出來。其實在可以賣樓的情況下,大家都會盡量快地推售。”

至於一定要說中資與港資的差別。陳海潮認爲:“可能中資發展商覺得,項目的利潤率可以不用定的那麼高。所以只要有一定盈利的話,它都會推出(項目)。”

另一方面,廖偉強亦提醒,2019年樓市還是存在一些不明朗因素(如新招出臺、中美貿易戰持續),或將增加發展商控制推盤節奏的難度。

成見 | 置身於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