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无疑是唐朝的一场浩劫,是盛唐气象的一道伤疤。
01楔子
我们在看待一千多年前的这场动乱时,往往会把责任归咎于安禄山的野心,认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天生反骨,辜负玄宗的信任,叛国夺权。或者指责唐玄宗年老昏聩,不识奸臣;指责杨贵妃红颜祸水,媚上误国;指责李林甫、杨国忠,佞臣当道,毁纲乱纪。
安禄山本人的经历非常有传奇色彩,几次差点丧命,机缘巧合才活下来。发迹之前,他因偷盗牛羊被捕,本该被乱棍打死,幽州主将张守珪看他白白胖胖,又语言豪放,便释放了他,使其从军,安禄山从此发迹。
开元年间,安禄山与契丹作战失败,宰相张九龄准备按军法,将他斩首,但唐玄宗为示皇恩,放了安禄山。天宝年间,安禄山在一次战役中,被敌人夹攻,自己也被射中了一箭,折断了头上的玉簪,但最后还是趁夜色突围。
安史之乱_图
因此,很多人就此感慨,如果安禄山在这几次风波中,早早地死去,那么,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盛唐的气韵也不会就此打断。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安史之乱的爆发,真的只是安禄山一人的翻云覆雨吗?认真分析当时的局势,我们会发现,安史之乱,就算没有安禄山的出现,也会照样发生。
而且,安史之乱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最后一位叛军首领,史朝义的自杀而结束,而是一直延续到唐中后期。
02初唐的格局
安史之乱,是唐代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和军事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产物,不以个别历史人物的事迹为转移。
简单地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崩溃,府兵制瓦解,由募兵制形成将帅专兵,最后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地方藩镇与朝廷争权。
唐朝版图_图
我们先从均田制说起。唐朝统一后,承北朝和隋朝的旧制,实行均田制。据史书记载:
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上》
总结一下,就是唐朝统一后,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便按照一定的数额,分配给成年男性、残疾人口、寡妇等各类人群,以此来恢复经济,稳定民生。同时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征收赋税。
再来说一下唐朝前期,与均田制相配的军事制度。唐前期主要的军事力量,是来自于军府的府兵,和作战临时征发的兵募,二者皆来自于均田制下的普通百姓。
唐朝军队_图
府兵归各军府管理,和普通均田民一样授田,二十从军,六十免役,平时务农,农闲军训,战时从军,免去其他赋税,出征自带武器、甲胄、衣粮。兵募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时,临时征发均田民服兵役,大部分战后即解甲归田。
03制度的崩溃
唐初靠着均田制恢复经济,以府兵和兵募开疆扩土,达到贞观之治。然而,从初唐到玄宗时期,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变化,到天宝年间,各种矛盾已经堆积如山。
首先是均田制的崩溃。自魏晋以来,土地兼并就是严重的社会现象。北朝、隋朝与唐初,由于久经战乱,人口流离,政府掌握了大量荒地,可以进行授田。
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本身就极其脆弱,赋役一旦加重,很快就会破产。而且唐朝对土地买卖的规定比较宽松,更是加剧了土地兼并。破产农民纷纷易地逃亡,变卖土地,去做官僚贵族、富商庄园里的佃客。而王公贵族、豪富对土地的兴趣浓厚,以各种手段巧取豪夺,使得土地兼并普遍化。
均田制崩溃不仅影响普通均田民,还影响同样受田的府兵和兵募。他们的土地也被兼并,无法承担兵役,逃亡现象严重。但是,唐朝边地战事频繁,不仅需要大量士兵,还需要统一指挥的集团军。
地方藩镇割据形势_图
在这种情况下,募兵制和藩镇应运而生。为了适应边防局势,朝廷在边境要地设立大军区,将原来临时设立的某某道行军大总管,变为常任军事长官。士兵来自于招募的健儿,即政府招募百姓充当职业士兵,不再务农,以朝廷军费维持生活,长期服役。
后来大军区演变为藩镇,诸多名目不一的军事长官,一律统称节度使,不仅管军事,还兼管民事、财政,士兵不知朝廷,只知节度,从而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
与此同时,朝廷直接掌握的军事力量,是类似于“中央军”的北门四军。士兵大部分来源于躲避赋役的良家子,和市井无赖。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因而,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就此形成。
04战争的必然爆发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实力雄厚,而且其多次来往于长安,深知北门军的软弱,因此,他敢于悍然发动兵变,剑指长安。
战事也如他所料,唐军不堪一击,他轻易地夺取了长安、洛阳。最后,唐朝依靠西北藩镇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军队,才暂时结束战事。
安禄山的兵变,不是他个人能力与野心所决定,而是当时的格局和他所处的地位所决定。在安禄山之前和之后,边境均出现了身兼多镇节度使,实力超过中央的将领,他们在藩镇拥有绝对的权力,足以和中央朝廷抗衡。就算安禄山早逝,也会有其他的节度使造反,与唐王朝夺权。
唐玄宗入蜀避安史之乱_图
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看似已经平息,但从爆发的根源来看,唐王朝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藩镇实力过大。
甚至,唐朝根本就不曾消灭安史叛军。动乱后期,一批安史宿将投降唐王朝,被册封为节度使,继续带领原来的军队,占有原来的地盘,如河朔三镇的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他们名义上归顺唐朝,但在自己的藩镇里,和之前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俨如一个个独立小王国。
安史之乱像是扯破了唐朝的一块遮羞布,往后,各地藩镇割据,成为了常态。节度使自领军队,任免官吏,户口不上报,赋税不上交,不听命于朝廷,天下尽裂于方镇。更有甚者,效仿安禄山兴兵造反,如四镇之乱、泾原兵变。
李纯(778年―820年),即唐宪宗_图
一直到唐宪宗时,实行两税法和转运江淮赋税,致使国家富强,才有实力对藩镇用兵,几次征战,使得各地藩镇暂时服从朝廷。宪宗死后,朝廷内部斗争加剧,各地藩镇又一次兴起。唐朝灭亡后,坐拥半壁江山的朱温也无力消灭各地节度使,从而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综上所述,如果安禄山早逝,安史之乱还会爆发,这是历史因素和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时代现象。只要外重内轻的格局不解决,地方实力大于中央,藩镇的叛乱就必然发生。这可以说是唐朝不可避免的悲剧。
文:城郊牧笛声
参考文献:《旧唐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