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凌晨零点31分,我国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老师因病去世。中国心理学界痛失英才。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曾任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他曾是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父母必读》《时尚健康》等杂志的专栏作家。

很多人知道李子勋,都是因为央视的《心理访谈》。这档节目开播前,中国普通大众基本没见过心理学家的样子,更对这个研究领域极其陌生。因此当李子勋出现在电视上时,观众看到了“一个会用肢体、表情、目光来倾听的人”,进而对心理学家以及心理学,有了最初、最直观的认识。在2007年、2008年,李子勋曾多次接受《中国青年报》的专访,例如针对当年刘德华粉丝杨丽娟疯狂追星背后的心理成因,李子勋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分析。

李子勋曾是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他参与的“中德班”,对中国心理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专业性和系统性,提升了中国本土治疗师的视野和技术水平。之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例如李子勋、杨凤池、朱建军、曾奇峰等。据媒体报道,1999年李子勋在“中德班”毕业时对德国老师宣布自己的10年规划是,要做一道桥梁,让心理学走近大众。“我给自己定位: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一个科普作家。”李子勋选择与许多媒体合作,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台、电视台。他做这一切,目的就是要让中国大众听见和看见心理学。李子勋想让心理学这样一个相对理性的西方文明的产物,在中国落叶生根。

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在众多中国心理学从业者的集体努力下,心理学在国内已被大众广泛接受和理解。李子勋曾说过很经典的一段话——“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国心理学的状况是:没水,船浮不起来,搁浅在那里;但是现在,愿意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多了,愿意找心理医生的人多了,这个行业有了水,心理学这条船就可以浮起来了,可以成长、扬帆了。”

李子勋曾自称是中国心理学发展和成长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李子勋的一生,都在努力帮助无数中国人“更好地生活”。如何定义“更好地生活”?在李子勋看来,“更好地生活”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自取所需,一是随遇而安。“自取所需”意思是我们的生活只要搭配一般的、基本的需要,就能拥有满足感;“随遇而安”就是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下,都用接纳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并接受它们就是生命应该刻画的轨迹和需要经历的体验,这一切都是资源。

点津心理整理了李子勋老师的部分网络文字资料,以此缅怀。李老师对心理学界的影响也将一直流传下去。

李子勋老师语录: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我们真的需要改变一下对待生命的态度,珍惜每一个当下,但不要轻易去评价曾经度过的时光,因为此一时,彼一时,今天去评价昨天从来都不是客观的。 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的。”

“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喜欢自己。”

“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对什么依赖、上什么瘾,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需要什么。 对网络聊天有依赖的人往往在社交方面有些困难;对网游有依赖的人绝对需要成就感和唯我独尊的体验。”

“自我是一个流动着的概念,每一个体验都在改变着自我的内涵,让人意识到过去未曾意识到的东西。我们也不能评价他人的选择,生命自有自在之道,该经历的艰难险阻还得去经历,不然生命就无法扩展到一个更广阔的内涵,经历过你才活过,不想经历苦也未知甜的意义。经由后悔你可以再选择未来,而非过去,明白这一点,后悔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情绪。”

“内心世界是否美好是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感的关键。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别人的感受,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困境的另一个原因。”

“认知是人对感受到的信息与素材进行选择和强化,并组织成为一种可以指导自己行为、情绪的心理过程与思维结构。”

“完美的东西意味着终结或死亡。 追求完美的人会终生处在自我放逐中。”

“佛家说:“心中有,眼中才有。” 有时候人对现实的烦恼并不是现实有那么糟糕,而是自己总选择糟糕的信息,同时也缺乏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善极是恶,极端的道德社会其实也是恶。它把所有的人都逼迫进不道德的范畴,人人都觉得自己有罪。”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残留一些幼稚的防御机制,如强烈的爱在很多时候要通过恨来、攻击、控制去反向表达,而内心的愤怒也需要掩藏在爱的外衣下被安全的释放出来。于是就有了一种奇怪的悖论情景——“我折磨你是因为我爱你”你的所作所为,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反向心理。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行为带着明显的矛盾信息,接受他的同时又在排斥他,抓紧他和推开他的力量并存。”

“怀疑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一点点地创造出—种“现实”,最终让怀疑被证实。越怕失去什么,结果就越会失去什么,这就是生活不变的哲理。”

“ 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他到过世界的任何地方,甚至有乘坐宇宙飞船上天的经历,品尝过全世界所有的食物(美味的与难以下咽的),接触过所有不同文化下生活的人群,谈过无数次恋爱,从事过许多职业(包括战争中的士兵与流离失所的难民),有过许多身份(穷人、富人、高官、显贵、精英、杂碎),有过很多次婚姻,当过父亲或母亲,经历过诸多身体的病痛,死去活来,那么他一定是他处的那个时代生命最有价值、最饱满,也活得最有滋有味的。”

“活着的意义”是文化对人的一种精神压迫。 我们为什么需要意义?是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这样做。生命本身是依自然法则而存在的,生命的意义却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法则赋予的。”

“喜欢自己的人,也容易喜欢上别人; 尊重自己的人,也愿意尊重别人。”

“匆匆忙忙地旅行更像是逃避。”

“一个不那么爱自己的人,也不可能去爱别人。 爱是一种体验,有爱的体验的人风吹过是乐,雨飘来是喜,内心洋溢的爱把世界渲染出美丽的颜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