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式毛瑟手槍,在歐洲並不是一隻非常暢銷的手槍,因爲作爲手槍來說,這支手槍太過於的龐大。攜帶並不方便,而且瞄準起來由於後坐力太大,瞄準的精度也並不是很高。所以在歐洲這支槍被認爲是失敗的一款槍支。

而這款槍後來也流入了我國成爲了我軍在抗日戰場上軍官手裏拿着的標準的配置性手槍,我們在很多的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無論是八路軍還是國軍有很多的基層或中層軍官身上都佩戴有毛瑟手槍。不過這款槍在我國被稱爲駁殼槍。

雖然這款槍在歐洲賣的並不好,但是抗戰幾年以來我國對於這款槍的需求量非常之巨大,而且在國內還出現了大量的仿製品,那麼這款槍爲什麼在我國獨受寵愛呢?

首先這款槍的彈容量是20發左右,而且這款槍的射速非常的高,這是我們非常看重的一點,在很多時候會出現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只擊發了一到兩發子彈的時候,駁殼槍就可以連續發射十發以上的子彈。要知道在高密度的戰鬥之中槍支發射子彈的頻率有時是可以決定戰鬥的勝負的。

另外,針對着駁殼槍發射時的精準度太低這個缺陷,我們的士兵還創造性的發明了將駁殼槍的槍套後置,變爲槍托。然後在射擊的時候。將槍頭往兩側傾斜,這樣將後坐力所引發的槍支的上下襬動,改爲左右擺動,從而大幅度的提高槍支的精準度。而據說因爲這件事這款手槍的發明者毛瑟先生還曾專門派人來華。想要弄清我們的士兵是如何提高這款槍的精準度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駁殼槍最輝煌的時代是在我們中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