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快忘了我家里是啥样啦!”

“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在回家的路上

4月9日从武汉返回北京的

李奶奶和她9岁的孙子归心似箭

李奶奶1月3日回武汉

孙子1月20日回武汉

去时寒冬

归来春风

他们重新回到位于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的家

记者跟随李奶奶和孙子

用镜头定格祖孙二人的回家路

4月8日

武汉的“城门”

在关闭76天后重新打开

这76天里

滞留武汉的许多海淀人

和英雄的武汉一起战“疫”

下车就看到了“海淀区”

4月9日是离汉通道开启的第二天,14时24分,离汉进京列车G4802次,抵达北京西站。乘客从站台乘电梯下来,正前方的出口处,右侧高高举起的红色“海淀区”引导牌很醒目,同时,喇叭里反复播放着“海淀”。

虽然一老一小,还拉着行李箱,但是走得很快。李奶奶和孙子兴奋地第一个下了车,又最早到达北京西站专用通道的海淀区等候区。

见到走在前面的小朋友,工作人员一边指引往左,一边弯下腰,询问他是不是回海淀。

祖孙俩在武汉做了核酸检测,都在七日有效期内,可以直接乘坐大巴车去海淀集中分流点。

在等候区,工作人员为他们测体温,发放“海淀欢迎您回家”红色臂贴。

测体温,在回家路上,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一路接力,一路把关!

从下火车,到集合完毕出发去停车场,一共是15分钟。排队的3支队伍都整齐有序,自觉保持距离。

归途,一路畅通

停车场在几百米外,要从地下一层直行,左转,上楼。队伍前面的“海淀区”引导牌,是一个个移动的“路标”,领着队伍前进,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如同经过排练一般。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队伍有序地往大巴车行李箱里摆放箱包,登车。

14时57分,李奶奶和孙子乘坐的大巴车,发车开往海淀区级集中分流点。祖孙俩就坐在挨着门口的座位。

今天春光明媚,一路畅通,十余公里的车程,在奶奶和孙子的说说笑笑中很快结束。

1月3日,李奶奶回到武汉。1月20日,在北京读小学的9岁小孙子回到武汉。他们一家准备在武汉过年。由于工作原因,孩子的爸爸妈妈计划晚几天再回武汉,不料三天后武汉宣布封城,奶奶和孙子,独自留在武汉老家。

“在武汉待了3个月了,北京的家人非常挂念,孩子也想爸爸妈妈,所以我们申请第一时间回家。”李奶奶说。

街道送上暖心礼包

大巴车到了海淀区级集中分流点,各街镇工作人员已经等候在位,各街镇的引导牌依次排开。乘客透过车窗,就能看到“欢迎回家”的红色横幅。

拉上行李,往前走几十米就到了花园路街道引导牌前。工作人员带着祖孙俩走向街道服务点。

“欢迎回家!”花园路街道转运组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为祖孙俩送上暖心礼包,暖心礼包里有抱枕、饮用水、蛋糕火腿肠等小零食。

早在李奶奶和孙子计划回京的15天前,花园路街道工作人员就主动联系了他们,核实祖孙俩是否有居家观察的条件,指导他们按照“京心相助”小程序登记信息,告知返京后的一系列流程,包括海淀区将安排工作人员接站转运,街道也会安排专车接他们回家。

“我们转运专班有信息组、转运组,信息组接到祖孙俩回京的消息后,及时和他们核实信息、沟通返京事宜、联系对接社区、安排对接事项。在完成转运工作、把返京人员交接给社区后,转运组会及时向信息组反馈,完成闭环工作机制。”花园路街道湖北转运二组组长丁子博介绍说。

15时27分,各街镇转运车辆有序开出。下一站,就是家。

坐在回家的车上,李奶奶的泪水夺眶而出。“我还有另外一个两岁小孙子,一直留在北京,他总是给我打电话,问我说‘奶奶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好想你呀!’”

社区安排得妥妥帖帖

当车抵达社区时,花园路街道小关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冰和包楼居干、志愿者、物业服务人员早已等候在社区门口,他们为祖孙二人送上了花园路街道原创设计的“防疫文创杯”作为纪念品,并交待了居家观察的注意事项。

“我们社区有一个二维码小程序,返京人员可以扫码在小程序上提出需求,在职党员、社区居干、志愿者会给居家观察人员上门送物资,如果身体不适,我们也有保健医生可以随时提供服务。考虑到老人不熟练使用手机,我们也和她沟通,有需要可以直接向工作人员打电话沟通。”刘冰向记者介绍。

“如果需要心理疏导,还可以拨打‘花园心声’热线电话,‘花园心声’是我们街道在疫情期间专门为居民设立的的关爱热线。热线由专业医务志愿者、心理专家和社会工作者提供心理咨询和线上问诊专业服务。”丁子博介绍。

“跟我一起在武汉的孙子,想念在北京的爸爸妈妈,哭了好几次。真的感谢政府,感谢这些工作人员,把我们安排得妥妥帖帖的,把我们安心送回家。”李奶奶说。

在这条回家路上守护着的

有西站接人组

有区级集中分流点

有29个街镇

有一个个社区(村)、

集中观察点

……

他们用行动汇成一句话

海淀欢迎您回家

倪恒虎 、张紫瑜 / 文

姜志发 / 图、视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