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創作的經典作品裏面,有很多都彰顯着民族大義和愛國色彩,尤其是對於歷史和演義的真實屬性互相融合,包括愛恨情仇的交織,都在他的比下演繹的淋漓盡致,而書劍恩仇錄的故事設立在清代,則是別有意圖的一個安排,將乾隆的腐朽一面還有雍正奪取臣子後代的民間故事改編成爲了頗具傳奇色彩的俠義江湖故事。

但是金庸爲什麼對雍正如此不待見將其安排成爲作品中的惡人呢,其實除了歷史上一部分的真實內容之外,還有金庸家族的一段往事。金庸原名查良鏞,其真實身份其實就是清朝文學家查慎行的後人,其親弟弟正是在雍正手下被殺,甚至整個家族都被牽連成爲罪人。

當時的查嗣庭因爲擔任科舉鄉試的主考官,在考題的設計上選擇有所偏差,其原意是通過維民所止的主體來體現勤政愛民還有古代帝王以民爲本的概念,但是看似毫無差錯的命題,爲什麼卻導致家族受到重大牽連呢?

原來,這一命題的維還有止字都讓雍正想到和自己的年號相比,少去了頂頭的部首,有一種雍正被去頭的嫌疑,這也是雍正年間文字獄最爲嚴重的時期,被皇帝如此懷疑,作爲主考官又如何能夠逃過此劫呢?於是查家上下因此遭到了詛咒君王的罪名上頭,查嗣庭更是因此羞憤自殺。即便如此,雍正仍舊沒有收手,選擇追查到底,導致查家從此家破人亡,後人流落天涯。

雖然雍正下狠手滅掉了查家人,但是作爲文官世家,查家真的看不出這裏的謀逆之意嗎?難道他們真的有所指?或者是雍正疑神疑鬼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連自己的臣子都不願信任,而是殺一儆百除之後快,這也導致了後人金庸對他的憤慨和仇恨,因而在文學作品裏大書雍正之昏庸,借文學來表先人遺恨。

其實文學創作和考試命題,的確在這一問題上需要有所避諱,尤其是在清朝中後期文字獄相當嚴重的時候,作爲官員都要隨時謹言慎行,更何況是在重要的科舉考試當中,如果有這方面的苗頭,一定要予以注意。查家上下幾十口人,就因爲一個爲官的子弟做錯一件事,就被滿門追查,甚至最終幾乎是人丁稀疏,讓人嘆惋之餘也慨嘆古人之嚴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