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備多種職業經歷的人,就會具有多種思維方式,就能夠從多種角度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會對社會的運行模式有更爲全面的瞭解,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成功的幾率更大。對於一個人來說,無論是窮是富,都與他的職業和思維模式沒有必然關係,思維模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工作努力程度。

昨天中午給大陳接風,我多年的朋友了。

前年去了西部某貧困縣掛職。

多年前考公務員認識的,之前他在扶貧辦實習的時候跟着扶貧辦的人去過幾次,每次回來都特別激動,大意就是當地山裏有各種好東西,爛在山裏沒人採,當地老百姓也都沒熱情,只要運到北京那都是要賣到幾十元一斤的好東西。

你知道躊躇滿志嗎?

你當然知道,不過那只是字典裏的一個成語罷了,我看到的是從眼底噴射出來的渴望,他是真的想要幫助當地的老百姓脫貧致富,我看過他A4紙上寫寫畫畫的方案,又是合作社,又是生產小組,又是產銷一條龍,一套一套的……

不過只是有個疑惑,真的會有這樣的好商機?

當地老百姓住了那麼多輩子,扶貧幹部去了一波又一波,不能全是酒囊飯袋吧?那麼多人想了那麼多年也想不出來的主意,你去了幾趟就有好辦法了?

咱也不懂,咱也沒敢多問。

這次回來特意通知了我,多年不見,給人接個風。

酒過三巡,看他滿面愁容,咱也知趣,沒有問扶貧怎麼樣了,畢竟,如果做出成績,早就在先進典型人物中看到報道了。

他先繃不住了,講起這幾年的艱辛。

當地山裏確實有很多好東西,從草藥到瓜果,都是稀罕物,如果能運到北京來確實能賣上好價格,但是……

凡事就怕一個但是,其次就怕一個如果,他的問題就是出在如果上,他去了之後,就迫不及待地給大書記提了他的方案,原來的幾頁A4紙,他硬是整理成了上百頁,但是大書記從始至終都沒有打開過,只是掃了一眼題目《關於籌建XXX縣特色農產品供銷合作社的建議》,只是給他撂下一句話:去走訪一下,調研一下,回頭咱們再聊。

這哥們也是牛脾氣,覺得大書記不作爲,真的挨家挨戶去走訪了,也去了一些採銷商那瞭解情況,一圈下來,蔫了,不再提了。

這些東西採摘的人工成本、保鮮運輸、供應鏈、多級供銷商壓價,這一整套下來,賣到城裏的價格還不夠成本,而且最大的問題是山裏野生的產量有問題,不能確保穩定供應,而這些品類的市場供應全部都實現了人工培育,全都是規模化養殖,而且有各級單位的檢驗檢疫證明,山裏的呢?沒有任何保障。

一腔熱血被活生生憋悶在胸口,鬱結於心。

他想到的這些主意,早就有人想過,不是不去做,而是這些事都存在着實質性的障礙,解決之道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比如雲計算這個技術,在最初的時候,大家都看好,這也確實是一個好領域,但是不是誰都能幹的,這幾年阿里雲做的風生水起,大家都羨慕王堅博士,靠着一個主意就得到了馬雲的全力支持,但是大家沒有看到的是,馬雲當年給出的意見是:先投他10個億,三年內不盈利,如果不夠每年再追加。所以,雲計算是趨勢,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玩的,簡單說,你有每年10個億砸進去的基礎嗎?

看問題的角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

看問題的角度是什麼?

比如我們平時打麻將,總是講“三缺一”,明明是四個人打麻將,缺一個,這不是“四缺一”嗎,怎麼大家都說“三缺一”呢?

其實這裏面大有學問,“三缺一”的解詞爲:“有三個(人)了但是還缺一個(人,希望你來。)”,而“四缺一”的解詞爲:“我們需要四個人,現在缺了一個,是誰無所謂,來一個就行”,“四缺一”一詞略有補空缺的意思,而“三缺一”則是缺你不可的意思,這不是行爲學,而是心理學啊。

這就是看問題的視角差異。

這個視角差異帶來的認知差是非常大的。

一個人的生存方式決定了他的思維模式,也就是說,從事什麼職業就會有什麼職業特有的思維模式。歸納一下,目前中國社會存在的主要思維模式有以下幾種:農民思維,工人思維、商人思維和非工非農非商的文人思維模式。此外,還有官僚思維模式,富人思維模式和宗教人士思維模式,後面幾種很敏感,不多說。

農民思維模式。說白了就是小農思想,這是從封建時代流傳下來的主流思維模式,典型農耕社會思維模式,小農依靠農業生存,有地種,就有糧食,然後就能喫飽喝足,生活就圓滿了。

農閒之餘,隔三差五喝小酒,多生孩子多養豬。小農最講究的是多子多福,信奉人多力量大。“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就是典型小農生存思維;成爲擁有萬頃良田的大地主,糧食滿倉、牛羊滿圈、妻妾成羣和子孫滿堂是小農追求的終極目標。在目前中國體制下,農民看來是無法當上地主了。要想實現地主夢,只能移民去美國、加拿大、澳洲和巴西等國土面積遼闊,人口不多的國家了。

工人思維模式。起源於封建時代的手藝人。但在封建農耕社會,手藝人屬於邊緣職業,非主流。講究的是依靠自身手藝或技術賺錢喫飯,講究傳承,很容易滿足於夠喫夠喝的日子,基本上沒有什麼太遠大的理想。

工人思維方式成爲主流大衆思維方式是在人類進入工業文明後的事情,在西方國家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在中國不過是四五十年而已。解放後,各種工廠都收歸國有,這自然得到工人們的極大擁護!成爲工廠的主人,爲國家幹活!不是爲萬惡的資本家幹活,不再受資本家剝削,心情舒暢得很!不用擔心被解僱,也不用擔心下一代的生存問題,國家已經爲他們包辦了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一切事務。

這樣的大鍋飯喫的時間長了,人也變懶變滑了,沒有學習技術的動力。思想保守,技術過時,得過且過。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很多國企破產倒閉,這些工人處於失業狀態。由於沒有過硬的技術,很難再就業,日子很難過!他們對計劃經濟時代念念不忘,對市場經濟深惡痛絕。

商人思維模式。也是起源於封建時代,中國封建社會一直都是重農抑商,所以商人的政治地位不高。如果說農民和工人,有基本的智商,有幾把力氣,經過幾年的培訓就可以出徒的話,而商人,智商不夠,就當不了商人。否則被人賣了,還幫着數錢。

商人靠頭腦和膽量掙錢,智商和情商都不夠,是不能經商的。在任何時代,都有一些商人爲了賺錢,不擇手段,很讓民衆反感厭惡。很多商人花天酒地,窮奢極侈。所以很被人嫉妒,也經常成爲替罪羊,爲很多天災人禍背黑鍋。

文人思維模式。起源於封建時代的儒生或文人墨客。這種思維模式很獨特,脫胎於農民思維模式,是地主富農子弟在能夠喫飽喝足的前提下,又多讀了幾本書,慢慢發展出來的思維方式。他們鄙視農民、工匠和商人,但心中仍然對財富充滿了渴望,卻不願意也沒有膽量親臨一線操作,害怕別人說他們有銅臭味,降低了身份。

同時他們也對權力充滿了嚮往,但大多數人都找不到鑽營的門路而鬱郁終生。當然,有些人雖然沒有喫飽喝足,卻也多讀了幾本書,也學會了這種思維模式。弄得自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啥也不會幹,只能成天埋怨老天不公,不給予他發達的機會。當今中國,在縣級和鄉鎮等基層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小公務員、教師、醫生和科研人員,很多都是這樣的文人思維模式。

爲什麼說這些人的思維模式仍然帶有小農思想呢?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企業人員的工資明顯高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人子弟有一部分進入技校或頂替父母進入工廠工作,另外一部分考學,上的專業多是工科等熱門專業,畢業後在企業工作,都不願意進入機關事業單位。農村孩子,條件不如工人子弟,考學時都考慮先跳出農門再說,父母接觸的也多是一些中小學老師、農林技術人員和機關人員,填寫高考志願時大都選擇一些冷門專業如農林水石油地質師範等,以便提高錄取機會,畢業後由於家裏沒有門路,大多數只能進入學校農林水等清水衙門工作,或者到石油地質的艱苦行業就業。

但是後來國家的經濟形勢發展完全出人意料,在外資企業和鄉鎮企業的衝擊下,國企大批倒閉,特別是縣城和鄉鎮的國營企業,基本上全完蛋!這些工廠裏的大學生也跟着失業。唯獨石油行業的日子越來越好過!地質行業基本上屬於事業單位,旱澇保收。

學校、農林水等部門也都是行政事業單位,也是財政發工資,日子越來越好過。這些機關事業單位的大學生,已經形成文人思維模式,但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當然帶有一些小農思想。

他們做事做人的格局都很小,但是脾氣都不小,具有小農意識和文人意識的人對商人有一定的厭惡心理,對發展私營經濟持保留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地方經濟的發展。目前來看,他們的待遇高於社會平均水平,小日子還是不錯。

雖然這些四五十歲的大學生多滿足於現狀,但是那些新入職的大學生,無論是農村的還是城市的,從小到大都在學校學習,很少有接觸父輩職業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基本上就是一張白紙,對各種職業都沒有什麼成見。他們都心比天高,總覺得自己的錢不夠用、自己的房子不夠大、自己的車不夠好、自己的才能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他們對商人沒有什麼瞧不起的心理,羨慕商人的揮金如土。他們想要下海,卻又捨不得目前的工作,只能在糾結中徘徊。

每個人由於人生經歷不同,接觸過或從事過多種職業,也就同時具有多種思維方式。例如,出身於農村的孩子,自幼跟隨父母從事農事活動,耳濡目染,也就形成了農民思維。長大了有機會跳出農門,進入工廠當工人,慢慢地就產生了工人思維。

後來覺得工人工資太低,出來做小生意,也會培養出商人意識,精於算計。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這幾種思維方式都會對他後面的生活和工作產生影響,最終決定了他在這個社會中的地位。具備多種職業經歷的人,就會具有多種思維方式,就能夠從多種角度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會對社會的運行模式有更爲全面的瞭解,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成功的幾率更大。

所以,鼓勵大學生外出兼職或創業,是有利於他們的成長的。

需要注意的是,商人不能有小農意識,否則很難發財。

農民和工人應該形成商人思維模式,這有助於他們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找準事業發展的方向。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需要摒棄鄙視農工商的落後文人思維,平等對待民衆,社會才能和諧。

每個職業都有發達的機會,農民中也有幹得不錯的,很多種子大戶和養殖大戶也能賺得盆滿鉢滿;工人中也有技術精湛,到處都有人請去解決問題,收入不菲;商人更不必說,經商致富是最常見的事情;知識分子中,有的人到處講學培訓,也可以發家致富。對於一個人來說,無論是窮是富,都與他的職業和思維模式沒有必然關係,思維模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工作努力程度。光有想法,不去付諸行動,都是沒用。

比如一塊土地,農民想着如何種莊稼賺錢,工人想着如何建工廠模式化賺錢,商人想着如何炒地皮搞房地產,而更高一層想着資本運作,而再高一層可能會想着把這塊地賣給開發商,然後過幾年把開發商搞成非法,然後收回來再賣一次,再高一層,你可以僱傭一些人維護這塊地的秩序,讓這塊地上的人安居樂業,你收保護費,有的收3%,有的收6%,有的收16%……

不能再說了,再說就多了。

我們要更多的培養多元化思維,從多重視角看待問題,比如經濟發展問題,不能光用經濟學的角度去觀察,裏面還包含了政治、法律、教育、社會等多方面因素。

想給別人出主意,思維上想的總是好的,似乎再大的困難也不是困難。但是隻有到了現實中,真正阻礙你的,卻是一些細節上的小問題。所以別以爲自己很聰明,思想上的巨人根本不是巨人。

如果說給人提建議的實質就是在使用權力,那麼急着給人出主意就是對人更大的冒犯。想要真心誠意幫助別人最好的方法是:先問一連串的“爲什麼”,要表現出自己的疑惑,這樣對方纔會有耐心地說出一系列原因和真相。另一方面:幾乎一切的難題都並不是找不到好的答案,而是因爲問題一開始就提錯了。若是你真誠地在助人並且有智慧,那就像個幼稚的小孩那樣地問問題,切記:浸淫一個行業多年,別人比你這個外行聰明。

不同層次的人需要有適合自己的方法,千萬別輕易給別人出主意,想法即辦法,辦法如令,不可輕發。

輕發之法不傷人即傷己,辦法不能互利就是無德。

有句名言說的好:急着罵人是品德問題,急着給人出主意,那暴露的是智商問題。

乾坤一張紙,一字一星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