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出自王维名作《终南别业》,属于其晚年的诗歌。如果总结一下王维的创作就能发现,他的前期是以写边塞等题材的诗歌著名的,比如有经常被化用的那句“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就是出于他的《老将行》。

王维历来被认为是山水诗大家,但其实并不尽然。

诗歌可以以“山水”、“田园”、“边塞”等风格来划分,但诗人却并不能简单地以此论之。

如果总结一下王维的创作就能发现,他的前期是以写边塞等题材的诗歌著名的,比如有经常被化用的那句“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就是出于他的《老将行》。

而王维山水题材的诗歌,多数都是其后期创作。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出自王维名作《终南别业》,属于其晚年的诗歌。

这种分化的鲜明感,可以很明显地表露出王维的心路历程。

《终南别业》的解读,远非山水田园可以概括

如果单论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有一种跳脱世外、坐看兴衰的高邈之感,但如果将它放入全诗之中,就会发现这里面有着一种很深的孤独: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中年之后所好的“道”,不是指道家思想或者道教,而是佛教。

但需要明确,诗人所推崇的宗教并不是心灵的皈依,而是一种顿悟式的禅趣。

这种思想或者说兴趣反映在诗歌中,就形成了外在环境和哲理情思的融合,所以王维又被称作“诗佛”,就是因此而来。

本诗内容如果从字面来解释,是非常简单的,但几乎每一句其实都有画外音,值得仔细揣摩。

诗歌首先点明的就是创作时间和背景,是记录其晚年隐居于终南别业时候的生活状态。

颔联中的“独”与“空”其实很明显,兴致所起却无好友应和,遭逢“胜事”却只能独自欣赏,这是一种孤独的状态,诗人也并不喜欢。

而到了颈联中,行至水穷之所,让人不禁联想到晋代阮籍的“穷途之哭”。无路可走,只能坐看无常风云的变化。云之一物,最是无常,也能让人联想到世事无常。

这又是一重孤独。

而在尾联之中,诗人偶然遇到了一个“林叟”,也就是山村中的老人,竟然与之谈笑忘期。

或许有人会感觉这是一种诗人与农人之间友好的交流,就像陶渊明一般。

但是,王维毕竟是有官身的,他和社会底层的百姓是两个世界的人。或许二者会和谐相处,甚至互相帮助,但如果能谈笑忘期就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因为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共同语言。

所以文人在隐居的时候,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不会真的和社会底层的人打成一片。

那么,王维如今能和偶然遇到的林叟如此谈笑,正是说明了其内心的孤独到了无从发泄的地步,与本来不可能如此深谈的人都表现得如此热情,这是孤独已久的反弹。

所以,这首诗的尾联其实是一个神来之笔,进一步明确了诗歌“孤独”的主题,也使得这种情感和上面三联一样,写得非常委婉,没有违和感。

古代山水田园诗,往往都具有政治色彩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审美中,如果结合“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其实很少有纯粹的山水田园诗。毕竟以他们的身份以及理想来说,也是很难有完全不关心政治情况的作品。

所以在山水田园诗中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往往表达对于山水田园的喜爱,都伴随着对于政治生活的厌恶。反之亦然。

就比如说早期的作家如陶渊明,他在表达对于田园归途的喜悦,往往也要表达对于政治生活的不满: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

包括我们说的“诗佛”王维,其实在晚年也是处于一种半官半隐的状态里。其很多作品当中所流露出来的,从之前的边塞到后来的山水,往往会有一种对于政治失望。

比如前期我们提到过的《老将行》,其中很明显地写到: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而王维也是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诗人,他和杜甫等人一样,都是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过程,并且他的经历更显得惊心动魄,还要比颠沛流离的杜甫更凄惨一些。

杜甫是从战乱地带逃离的,而王维不仅没有来得及逃走,还被迫出仕了伪朝。

要知道,王维在之前的地位可是不低的,甚至有说法是他是状元及第,虽然仕途有所坎坷,但一直没有太过远离于权力中心。

那么,他的这段出仕伪朝的经历就显得尤为严重了。所以,按照律法,当斩。

而恰恰他曾经在这一段时间里写过一首诗,叫做《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落叶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歌的写作有一个背景,是安禄山大宴凝碧池,而梨园子弟在奏乐的时候表露出了极度伤心的样子。而其中的一个乐工雷海青将乐器投掷于地,向西痛哭,自然被安禄山所杀害。

这件事情王维听了裴迪的讲述之后,写下来这首诗歌,并且由此流传出去。

皇帝读过之后,也深受感动,后来也据此认定王维虽然被迫出仕伪朝,但实属心向朝廷,而其弟又平乱有功,两相抵消。

王维这样才逃过一死。

至此之后,王维心灰意冷,更加流连于山水之中。

但是,从这些经历就能知道,王维的流连山水并不是其本身意愿,而是环境所迫。安史之乱前,仕途起伏,本已疲累;安史之乱后,因为出仕伪朝的经历,实际上他的仕途已经走到了尽头。

但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就是如此,即使客观条件都不允许其理想的实现,但心中热血的冷却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种愤懑不平之气往往就会在有“言志”传统的诗歌中所流露出来。

这才有了《终南别业》当中的孤独情绪,在山水闲适之外的画外音,这是需要仔细体会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待晓儿

韩愈、孟郊、贾岛,因为诗歌内在的联系而形成了深厚的私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