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要到社区去,解决社区小问题”

——王振耀院长如是说

前天国际公益学院华东校友会和社邻家在天平街道创邑·邻里汇联合举办了一个活动,原民政部司长、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和英国的社会创新家诺顿来到了天平创邑·邻里汇,和天平街道、社邻家做了交流和对接。

王振耀院长是我公益之路的精神导师,我从体制内辞职,很大因素是受他的感召和影响。

迈克尔·诺顿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创新家,4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支持公益组织的发展,寻找更创新的行动,鼓励公众一起行动起来改变世界。《365种改变世界的方法》是他写的一本与社会创新相关的很著名的书。

诺顿极其推崇行动。他说他的人生信条有三个——做、现在就做、错了重新再来。当天他在讲演中说,我们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感心。社会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反而更加能够激发我们这些人的同感心。很多时候坐而论道,坐在那里讨论一个新的方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政府是否会支持,是否容易获得资金,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关键的是你要迈出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有一个九岁的英国小姑娘,觉得学校的蛋糕特别难吃,所以每天就给学校供应的糟糕蛋糕拍照,并上传到博客,在一个月之内吸引了全球网友的疯狂点击。而这样的一个行动最后促成了慈善组织“玛丽的午餐”的建立,并筹集到了许多善款。一个九岁小女孩做到了她这个年龄阶段不能做到的事情。这就是改变世界的一小步。

当天下午,王振耀院长、天平街道党工委高路书记与社邻家就相关项目进行了讨论和对接。原本只是礼节性交流,一个小时差不多了,结果我们聊了将近两个小时。为什么?因为大家聊得相当投机,理念上一致,我们达成了共识。

天平街道作为市委办公所在地,深受各级领导关注。天平街道是传统老洋房集中的地区,有很多名人故居坐落于此,像武康路、天平路、衡山路等等都是上海著名的景观道路。街面上分布着很多网红店,每天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在这里拍照驻足。即使像天平街道这样所谓“高大上”的社区,都难免有很多社区问题存在。在背街小巷里,有些环境比较差,在一些弄堂里还有很多贫困家庭,还有很多社区难题存在,像文明养宠、居家老人照顾等等。天平街道很多老旧小区中,停车相当困难。天平社区范围里有一家著名医院,这个医院以停车难著称。为什么呢?医院停车位少,难停车,周边社区也停不进去,而有黄牛却以此为业,他们倒是总能在社区里找到停车位。这种现象就惹怒了车主。

医院停车难问题,不仅仅只是医院自身的事,而是需要医院与周边的单位、社区形成联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非常具体的社区难题。

高路书记表示,街道有不少的社会组织,但是专门针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够参与到社区创新、社区治理的社会组织特别少,有能力的更加少。所以,社区非常欢迎这想的社会组织能够真正地扎根到街道,和街道合作,将这些社区问题一个个地解决。

王振耀院长说,国际公益学院是社会创新领域的探索者,成立以来,培育了大量公益高端人才,这些人才已经在社会创新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社会组织也是社会组织中非常优秀的。这些社会组织,不应该只关注一些大而空的理想愿景,而应该将自己的行动聚焦到一个个小的社会问题之中去。

他举了一个他推动的案例——厕所革命,解决公共厕所无手纸这个小问题。他在学校里做了深入的调查,并且有专门的调研报告发布。这个案例最初源于他对小学生的观察,在北京即使是很出名的学校,厕所里都没有手纸。有的学生没有养成带手纸的习惯,所以经常会憋着回家解决,长此以往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王振耀院长认为,厕纸事虽小,但是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所以他在十几年之前就发起了厕所革命,并且称自己是厕所革命的行动先锋。他还举办了中国厕所革命论坛。他的行动影响了很多企业家的支持,大家纷纷对这个小项目进行捐助。通过不断的倡导,越来越多学校厕所有了厕纸,越来越多公厕厕位变得更加合理、整洁、方便。

他在当晚就行动起来,呼吁这些国际公益学院的校友能够积极参与到天平街道的社区治理之中,对社区进行调研,发现一个自己能干的小事,和居委会合作,和街道合作,真正地使社区问题得以解决。

当天晚上很多公益同仁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有一个专门做应急救援的组织找到了我。他们在地铁、在外企开展了很多安全教育、急救救援、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的项目,教更多人学会用心脏除颤机等等。社区在这方面是有很大的需求的,所以她想把这样一个项目做成社区安全救护的项目在社区推动。

当然社区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任何一个项目既涉及到居民需求,还涉及到居委需求、政府政策,以及社区单位利益,所以推动起来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就如医院周边停车难问题的解决,在今天,技术问题都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周边社区单位的配合、街道、社区的支持,大家如何形成共识、资源整合去推动这样的事情的解决?这是最关键的。

任何一个小的项目,后面还会遇到钱从哪里来、项目是不是可持续等问题,有一些社会组织在社区的项目做得很好,但是他们又不可能长期在这里驻扎,一走后,有些项目就停了,社区重回原貌。这样的现象也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克服的。

诺顿给出的答案是:

首先要做一名同感者,做一名很好的同感者,对社区问题要有深切的调研,深切的感受,并且愿意将这样的感受告诉更多的人,形成一个项目。

第二个方面,就是走出第一步,哪怕是拍一张照片,发一个微博这样微不足道的小的行动,但一定要行动起来。

第三个,是要找到更多的行动者。他在南亚推动的针对印度贫困儿童的项目,就动员了很多有过贫困经历的志愿者的参与。对于社区而言,就是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行动之中来。这就是社区治理的本意。

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活动的要点:

第一,针对社会问题,做一名好的同感者。

第二,要做一件小事,从小处着手。

第三,成为行动者。

第四,社区包括街道在今天非常开放,都欢迎更多的社会组织到社区去。

任何一个社区小问题的解决都会形成一种模板、一个案例。而上海,甚至全国的社区,对这一方面的需求很大。所以一个社会组织只要投身进去,就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这样的项目可以是流浪猫狗问题、文明养宠问题、垃圾分类问题,任何一个小问题中都有大空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