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包爲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制導與控制專家,中國航天運載器總體及控制系統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地面也能用太陽能發電,爲什麼要把電站建到太空去?如何在太空修建幾個足球場面積大的電站?發好的電又如何傳輸回地球使用?璧山的實驗基地又將完成什麼樣的任務?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包爲民接受本報記者專訪,逐一揭開這個“科幻鉅製”背後的祕密。

爲何要去太空建電站?太陽能豐富!

爲什麼要把電站建到距地球36000公里的外太空去?

“我舉個例子,在地面,哪怕是光照很好的西北地區,我們建一個太陽能電站,在中午太陽直射的時候,一般每平方米只能產生0.4千瓦的電力,如果是在光照不好的重慶,恐怕只有0.1千瓦,但在太空裏,這個數字將擴大幾十倍,也就是說,每平方米最少能達到8、9千瓦。”

因此,要最好地利用太陽能,走進太空是最佳選擇。

爲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包爲民笑着指指頭頂的天空,“對流層,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大氣層,就是它,讓大量的太陽能被隔絕在了地球之外。”

電站如何建?太空3D打印技術!

作爲中國航天運載器總體及控制系統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如何在外太空建電站,無疑是包爲民考慮得最多的問題。

“爲了更好地將電力傳輸回地球,我們將電站最後所在的位置,定在了距地球36000公里外的同步軌道之上。這樣,點對點的傳輸才能更加穩定的進行。”

36000公里外的太空,完全的失重狀態下,怎麼才能建起幾個足球場一般大小的電站呢?

太空製造,包爲民提出了一個新詞彙。這個太空製造不僅包括太空組裝技術,還包括非常重要的太空3D打印技術。

“太空3D打印所需要的材料非常輕,完全可以用火箭送往太空完成,這樣,在太空建設電站,才能變爲現實。”

電怎麼送回地球?通過微波傳輸!

位於36000公里的太空太陽能電站發好了電,又如何送回地球呢?

對此,包爲民表示,這一技術方案已經初步得到確定——微波傳輸。

而在重慶璧山所設立的實驗基地,就是爲了微波傳輸的前期演示模擬和驗證。

璧山的實驗基地選擇在一個山凹中建設,在周圍的山頂上,科學家們將搭建起4座鐵塔,用鋼索將發送升空的航空氣球和地面連接,進行微波傳輸的實驗。

“現在航空氣球已經買回來了,只待基地建成就可以開始一系列的實驗工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