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上周,在荔湾区逢源街道举办的“红色印记聚逢源”展览上,林仕荣的几百件粮票、布票、公交车票、飞机票吸引了不少街坊的眼球,他的展品足足有一拉杆箱。76岁的林仕荣收藏票证跨越百年,远至民国时期的救济粮票,苏维埃政府的借谷票,近到新中国成立到1993年结束的全国各地粮票、油票、布票。60年间,各类藏品达3万多枚。“今年正好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些小小的票证是我们幸福生活变迁的见证。”林仕荣说。

身为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的林仕荣有一段千把字的自我简介,叫“方寸之间不了情”,他的名片背后,写明了他想收藏的十多种物件:布票、邮票、钱币、船票、粮油票、徽章、游乐票等,他的名片也是藏品的“征集令”。

林伯在展示粮票。

60年收藏3万多件藏品

1943年,他出生于台山,后来到广州读大学,毕业后进入广东省林业厅工作直到退休,他几乎见证了我国近70年来的变化发展。至今他已有3万多件藏品,他花了大量时间在图书馆查阅各类历史资料,才将自己的藏品分成9个专题。无论说到哪张票证,他都能一一道来。

林仕荣早在初中时期就开始收藏邮票,那时候每次家人或者朋友收到信,林仕荣都会央求他们将信封留给他,收到信封,他就会将这些邮票撕下来,保存起来。提到这些,林仕荣至今有些后悔:“当时就应该连信封一起保存下来。”

林仕荣说,小时候收藏,仅仅是因为邮票上的图案十分美观。直到上世纪80年代,广州兴起收藏热,他才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粮票、布票、副食品票等。随后他又参加了收藏协会,和不少“藏友”互相交流。海珠路等地的天光墟也是林仕荣“淘宝”常去的地方。

“早上5点去,专门瞄着这些票证买,当时的价格很便宜,藏友们会互通有无,就为凑齐一套粮票,这样我就会很有成就感。”林仕荣不屑回答“这些藏品中哪一个如今最值钱”之类的话题,他说,搞收藏只是为记录历史,获得快乐。

见多识广后,鉴定票证的真假,林仕荣已很有一套:“比如早期的粮票上,‘于’应该写成‘于’,如果买到的票是‘于’,就要非常小心了。”

当然,3万多件藏品堆积于家中,很占地方。妻子很是不快,不少东西在她眼中就是一些破铜烂铁。反倒是女儿很理解他,支持他搞收藏。

曾收藏红军借谷证获评先进

林仕荣收藏过最老的钱币可以追溯到1898年美国发行的硬币、1902年香港发行的1仙币。而他收藏的最早粮票是民国时期因为安徽水灾发行的救济粮票,上书“一年内有效,凭票兑小麦三十斤,过期作废”,落款时间是“民国二年四月六日(1913年4月6日)”。林仕荣说,民国时期因为天灾和兵祸,官方曾多次发行过粮票或借谷证,抗战期间,政府常向老百姓借粮,发布借粮证,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三年还清老百姓的粮食。

此外,林仕荣还收藏了不少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给红军筹措粮食而发布的借谷证。借谷证上标明可借干谷10斤或折米7斤4两,约定在1933年早稻收货后,老百姓可以凭这张借谷证向当地政府如数领回新谷。借谷证上的落款是“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据核实,邓子恢正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长,并兼任代理土地部长。

“之后,我还收藏到了1942年陕甘宁边区调粮证等解放区票证,还找到了一些红军的马料证、柴草证,这些1949年以前的票证,被我统一整理起来做了一个专题,叫做‘金戈铁马创共和’。”林仕荣说,他的不少藏品被中国收藏家协会选中,曾在建军90周年时拿到北京做红色收藏展,他也因此荣获“全国首届红色收藏贡献奖”和“全国红色收藏先进个人”等称号。

40年前离开各种票寸步难行

1949年以后,政府发行的各类票证及其历史,对于有着切身感受的林仕荣来说更是如数家珍。林仕荣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中央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年,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林仕荣回忆说,当时每人每月的口粮只有22斤,做重体力活的工人或者脑力劳动的学生,通常才会有30斤粮,通常粮食要跟着户口走,粮票只能在户口所在地购买,只有出差或者探亲,才能让单位开证明,去换全国通兑的粮票,要在火车上用餐,则要提前换好铁路部门专用的粮票。而有些人中午吃食堂,也要将粮票给到食堂,这样食堂才能去换粮,工人才可以吃上饭。而粮票如果遗失,在当时绝对是大事,需要单位开具相关证明,才可以补办,“粮票可不简单,从我收藏的情况看,就可以分为军用粮票、全国粮票、省级粮票、省会粮票、城市粮票、县市粮票、公社粮票、大队粮票、村镇粮票、企业粮票、院校粮票等十几种。”

林仕荣珍藏着一本1953年广州市粮食公司发布的购粮证,“这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购粮证,拿着证和粮票,到粮食公司换粮食。”打开这本尘封已久的购粮证,证件的主人是当年中山图书馆的副馆长,时年46岁,家中一共有9口人,每月供给粮食数是256斤。

林仕荣还收藏了一批“末代”粮票,时间是1993年。他说,到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长达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到农民家吃饭用5分5厘油票

除了粮票,林仕荣说,当年油、糖、烟、鱼、肉、副食品、日用品几乎都要凭票供应。为此,他收藏了一大批类似稀奇的票据,分门别类,竟多达70多种商品。

比如1969年的灯泡购买票,上书“凭票供应220伏插口(罗口)15~40瓦灯泡壹个,落款是广州市五金交电公司”;1963年广州市供销合作社的搪瓷碗购买票;家里点煤油灯也要凭票购买煤油,煤油只卖给广州市没有电灯的住户;就连妇女用的卫生巾,同样凭票购买,林仕荣就收藏了一张1963年6月广州市供销社印的妇卫纸供应证。

林仕荣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会觉得每月30斤粮绰绰有余,但在当时,人们吃的主要是主食,缺少油水和副食品,所以林仕荣说当年长身体时也常常觉得吃不饱,“当时每人每月只有半斤食用油,所以买肉都是尽量买肥肉,不像现在,肥肉没人吃。”

林仕荣还收藏了很多超小面额的票证,比如河南省镇平县1965年发行的5分5厘油票(约为0.055两),还有新疆发行的1cm的布票。而这样小面额的票,在当时也有它们的特殊用途。

林仕荣告诉记者:“我以前在林业局工作,出差到乡下在老百姓家里吃饭,就要给老百姓粮票和油票,而食用油的供给是每人每月半斤,一个月30天,一共要吃90顿,拿半斤除以90,就是5分5厘,我们就靠着这张小面额的油票,和老百姓结账。而1cm的布票,其实就是买来打补丁用的。”

5分5厘油到底有多少,林仕荣很形象地说:“就是拿一根筷子蘸到油桶里,再拿出来放到碗里,滴上几滴,就有5分5厘了。”

收藏上世纪50年代至今广州公交车票

除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票证,林仕荣还收藏了不少沿用至今的票据,见证了广州的发展。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广州推出公交车服务,当时全市只有8趟公交车,1951年增至9趟,1952年达到10趟,林仕荣的藏品中,就有一趟1952年广州市政府公共汽车管理处首次发现的“计次月票”。1950年最初开通的公交线路中,1路公交是从东山开往三圣社,2路是从东山公园开往荔枝湾,其他有名的站点还包括广九车站、黄沙、小北花园等。而截至去年12月,广州全市的公交线路,已经达到1213趟。

1997年广州地铁开通时、2014年12月31日广州有轨电车开通时,他都去收藏了当时的车票,“票证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希望大家通过这些小物件,铭记历史,开创美好明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